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重点)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有效增长,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必要的劳动力后备。同时应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熟练程度、生产经验、文化水平、思想品德等。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越是发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增长。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从国民经济管理到部门管理,乃至企业管理,都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产管理、合理组织劳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生产资料的规模、数量、结构,从量的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而生产资料的效能、作用、使用效率,则从质的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⑤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作用。数量多、质量好、品位高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有利的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力,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通过有效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条件,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与合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与平衡,体现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社会总劳动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协调比例关系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优化与合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⑦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一个国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