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3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这容易造成公众对于鄙俗用语被官方话语体系接纳并赋权传播的误读,给社会文明之风带来严重影响。
综合分析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语言的运用受到思维者文化因素的制约;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表达又受到交际者群体心理和习俗的影响。因此,面对传统媒体“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的态势,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是突破标准,冲击底线。二是定位媚俗,“拿来”取向。三是把关不严,生搬硬造等。
现实中,“网语倒灌”与低趣味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粗鄙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网语倒灌”并不仅仅是个语言低俗的问题,相反,是一个与时代精神症候和文化气度密切相关的课题。仅仅就网络语言的低俗谈问题是个死结。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自然会下滑跌落。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庸俗化与暴力化正是时下文化品位在网络社会的折射。
媒体跟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做法并不一定会契合读者的口味,也不符合新闻报道的语境,相反会让传统媒体注意力转移到追求新奇的形式之上,停留在传播的表层,以浅薄化表面化逐渐解构传统媒体的以内容为王深度取胜的优势,不仅造成信息传递或者是读者认知的时空错位,对于文化传承青少年教育和中文的国际传播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参考对策]
教育专家认为,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追求快捷的要求,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粗俗的、不得体的网络语言必然得到淘汰,不文明的词汇也必然消失。但这要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上。而在此过程中,价值引导的作品相比规范使用同样重要。
一是要求我们不要生编硬造网络词汇,杜绝传染源。
二是不要以使用庸俗的网络词汇为荣,切断庸俗的网络语言的传播链。
三是传统媒介不能做庸俗的网络语言的推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应少用或不用网络语言,阻止庸俗的网络语言在网络外的传播,让其失去市场。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