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3.生理动机与社会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们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生理性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如:饥饿(饥饿中枢、厌食中枢)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
(2)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a兴趣: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b 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困难的、挑战性的活动,取得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c 权力动机: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d 交往动机:愿意归属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异常复杂,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同一种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一个人身上的动机也多种多样(主导动机、从属动机)。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地预测与控制。
(2)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a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a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a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这个结合教育心理学出题)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缺点:不能确切地揭示行为的原因,循环论证。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缺点:不能解释驱力增加的行为,如绝食抗议,悬梁刺股。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唤醒水平;②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③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归因: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强化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评价标准和原则:①任务标准;②自我标准;③他人标准目标的分类:掌握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标准用①②;成绩目标——好名次、好成绩。标准用③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2.需要的种类
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此类需要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对照生理性动机的概念看——注)
社会需要:人类特有的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持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3.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page]
(三)意志
1.意志的含义(新增)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新增)
3.意志行动过程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成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执行准备阶段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 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b 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在这阶段个体要反复修改行动的方案。
(3)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a挫折含义: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含三层含义,即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b挫折情境的形成:挫折情景就是使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阻碍和干扰的因素,概括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主观因素是个体的胜利和心理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c挫折的反应: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三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
c1情绪性反应——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如冷漠、退化、固执等;c2理智性反应——意志行动的表现,审时度势,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朝向目标;c3个性的变化——持续或重大的挫折甚至能使挫折反应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和个性特点,影响个性的形成发展
d挫折的承受力:能否经受得起挫折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挫折时的心态,对挫折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对付挫折的行为方法。几种重要的增强挫折承受力因素如下: d1 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d2改善挫折情景——用智谋预防、改变、消除或逃避挫折情境;d3 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d4调节抱负水平——要使个体生活中产生成就感又不受挫折,就提出适合自己能力的有挑战的标准;d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冲突:意志行动中人们有两个以上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一旦出现冲突就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
人的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接近或回避,根据这一特点,可把冲突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A 接近——接近型冲突:两利相权取其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b 回避——回避型冲突:两害相权取其轻;活去呢,还是死着,这是一个问题。
C 接近——回避型冲突:Every coin has its 2 sides;辩证地看问题
d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冲突结构模型:德心 勒温 描述冲突结构模型,含四个重要概念:效价、向量、运动、生活空间或场。
5.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
(1)独立性: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它与武断和受暗示性的差别在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自信;
(2)果断性: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这些决定与武断的差别只在于结果,与优柔寡断相反;
(3)坚定性:也叫顽强性。长时间坚持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和执拗的差别只在于结果;
(4)自制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也表现为对情绪状态的调节,决策时的独立性和果断性+执行时的坚定性=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