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确实比较“敏感”,但是一味回避、无原则地“保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监督惩处手段的坚强有力,才是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
近日,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消息显示,为了清除“镉米”背后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我国正建立涵盖81个化学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网格进行土壤采样,这项工作最重要任务就是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成我国面临的最大公害之一。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国土资源部牵头绘制的“污染图”,在帮助监管部门搞清楚污染源的同时,也将成为我国重金属污染信息数据公开化、透明化的重要基础。今年初,环保部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称其属于“国家秘密”,引起舆论的批评质疑。重金属污染信息不公开,导致高危地区居民难以有效自我保护,也无法对相关污染源进行有效监督,信息不公开已成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短板。
近期,产自“鱼米之乡”湖南的大米频频被检出镉超标,“镉米”危机之下,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按环境要素分类,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三大类。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养料。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有害物质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通过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被人体吸收。镉、汞、铅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将在肝、肾等器官积累,损害人体脏器,并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
需要明确的是,治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但也并非积重难返,无从着手。目前,土壤污染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严峻,据农业部相关机构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国五分之一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地方问题尤为突出。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土壤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实践证明,如果通过有效的科技、农艺手段对被污染土壤进行“调理”,大多数超标土壤是可以被有效修复的,完全不可逆的污染耕地占比将很少。因此,我国土壤污染的现实虽然严峻,但还处于“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可控范畴。
虽然局面尚可挽回,但治理土壤污染,除了要投入人力、资金、时间以外,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的准确以及公开透明也是治污的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公开有利于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对污染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也有利于职能部门依法遏制处罚。工业污染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成因,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首先来自于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有色金属采选开发已有数百年,此次“镉米”危机,是湖南工业历史污染欠账的直接反映。然而,许多排污企业在环保部门和受害群众面前,惯于“耍赖”,拒绝关停污染源和承担污染后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相关污染数据不透明、污染物质不明确,以及由此产生的监督和惩处乏力,让肇事者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让农业生产者掌握污染程度和范围,及时、主动地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并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据了解,农业生产者滥用化肥已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全球每年进入土壤的镉总量为66万公斤左右,其中化肥进入比例高达55%,而对重金属污染相关信息的无知则是滥用化肥的重要推手。
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确实比较“敏感”,但是一味回避、无原则地“保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监督惩处手段的坚强有力,才是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