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2010年曲靖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专业知识教法技能大纲历史(高中教育岗位)
来源:曲靖教育局 阅读:2267 次 日期:2010-06-18 16:37:17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2010年曲靖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专业知识教法技能大纲历史(高中教育岗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一、考试性质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

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专业知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二者合卷满分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试题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有材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题等。

三、考试内容

专业知识

以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结合高中教材知识块,突出大学本科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及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求为重点而确定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的原始社会

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重要遗址、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经济生活、社会结构; 龙山文化;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炎、黄、夷、蛮诸部落的分布和发展; 各部落之间的斗争和融合; 世袭王权的形成。

2.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大禹; 启;少康中兴; 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 夏王朝的衰亡;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汤;盘庚迁殷;商代后期社会矛盾与商的灭亡;夏商社会经济和文化;天文; 青铜器; 甲骨文。

3.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的建立;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王权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西周的衰亡;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平王东迁;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春秋五霸;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 牛耕;铁制农具出现;井田制的瓦解;初税亩;春秋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成就;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论语》;孙武和《孙子兵法》;

《诗经》;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5.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郡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战国七雄;魏国初霸中原;马陵之战;连横合纵;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百家争鸣;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左传》;《国语; 屈原和楚辞;《孙膑兵法》; 《甘石星经》; 扁鹊;《黄帝内经》;礼仪风俗; 衣食住行。

6.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秦人的早期历史; 秦始皇其人; 秦灭六国的经过; 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焚书坑儒; 北征匈奴; 征服越族; 灵渠; 统一岭南;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 项羽、刘邦; 钜鹿之战;  秦的灭亡。

7.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楚汉战争; 西汉的建立; 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肘金律; 推恩令;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和亲政策; 反击匈奴战争; 张骞通西域; 开西南夷; 昭君出塞;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文化; 黄老思想; 董仲舒; 独尊儒术; 汉赋;《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西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周髀算经》。

8.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东汉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 扫灭群雄的战争; “光武中兴”; 巩固王朝的措施; 东汉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 度田和屯田; 豪强地主; 田庄经济; 民族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  班超出使西域;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今经古文之争与综合; 太学;  谶纬神学;  桓谭与《新论》; 王充与《论衡》; 道教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 班固与《汉书》;《九章算术》;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 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 饮食习俗; 庄园楼阁; 娱乐习俗; 信仰禁忌。

9.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曹魏的用人政策和屯田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诸葛亮的治蜀方略; 孙吴的政治经济;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西晋的门阀政治和腐朽政风; 占田制、课田制与户调式;“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十六国概况; 东晋建国;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侨置与土断东晋的四次北伐; 前秦的南征与淝水之战; 南朝的更替; 侯景之乱; 门阀制度的衰落; 江南的开发; 拓拔族的兴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兴亡; 民族融合; 玄学思潮; 佛教的泛滥; 道教的发展; 范缜的《神灭论》;  陈寿的《三国志》; 范晔的《后汉书》; 建安文学; 陶渊明; 北方的民歌; 王羲之的书法; 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郦道元的《水经注》。

10.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和隋统一的原因与意义; 隋初的改革措施;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的发展  开皇律; 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短暂繁荣; 均田令;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隋炀帝的功绩; 隋炀帝的暴政; 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 隋末农民战争和隋朝灭亡; 李春营建赵州桥。

11.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三省六部、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 武则天的是非功过; 武周社会状况; 开元天宝盛世; 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 唐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蕃和亲; 册封南诏; 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遣唐使; 安史之乱及其背景与影响; 藩镇割据; 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均田制的瓦解; 两税法; 田庄经济; 奉天之难; 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甘露之变; 会昌灭佛; 黄巢起义; 唐代诗歌;  古文运动; 传奇小说; 俗讲和变文; 《唐律疏议》; 刘知几与《史通》; 杜佑与《通典》; 官修史书; 《元和郡县图志》和《蛮书》; 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 雕板印刷术;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孙思邈和《千金方》;  景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  唐代文化的特点; 唐王朝的历史地位;  唐代的衣食住行; 婚丧礼俗; 文体娱乐; 节日风俗。

12.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代更替; 后晋与契丹的关系; 幽云十六州问题; 周世宗的改革与北伐; 十国概况  陈桥兵变; 北宋的“统一”; 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 宋辽、宋夏关系; 大理政权; 主户和客户; “三冗”;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澶渊之盟; 宋江、方腊起义; 金朝的兴起; 海上之盟; 靖康之难; 南宋的建立;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开禧北伐; 嘉定和议;  蒙古南侵; 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 崖山之战; 两宋经济; 城市的繁荣; 交子; 程朱理学;《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纲目》; 《通志》  金石学; 宋词; 宋金的戏曲; 绘画; 毕升和活字印刷; 《营造法式》;《梦溪笔谈》; 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

13.元朝的大一统

蒙古族的兴起;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军的三次西征; 蒙古军的南进; 蒙古四大汗国; 忽必烈称帝; 元朝的政治制度;  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元朝的用人政策特别是吏员出职制度; 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回回族形成; 元朝的社会经济; 斡脱钱; 黄道婆; 大都; 泉州; 驱口; 元朝与诸国的交往; 红巾军起义; 元朝的文化; 敦守敬和《授时历》;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 官修史籍; 元曲与元杂剧; 元朝的社会生活; 元朝的历史地位; 民族融合特点。

14.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内阁制度;  厂卫制; 卫所制度; 《大明律》和《大诰》; 学校和科举制度; 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 土木之变; 张居正改革; 资本主义萌芽; 宦官专权; 倭患与戚继光抗倭;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后金政权; 明末农民战争; 王守仁的“心学”; 李贽的社会批判思想;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徐光启; 《永乐大典》;《徐霞客游记》; 《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 明代的礼制和社会习俗。

15.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后金的建立; 八旗制度; 清兵入关及其暴行; 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 清初的统治政策; 清代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  三藩之乱; 台湾问题;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平定边疆;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改土归流; 军机处; 文字狱; 摊丁入亩; “康乾盛世”; 闭关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白莲教起义; 清代中外关系; 清朝的衰亡;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戴震; 考据学;《四库全书》;《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清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 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林则徐禁烟; 虎门销烟; 三元里抗英; 关天培;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向西方学习和新思想的初起;《海国图志》; 领事裁判权。

    2.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洪秀全;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定都南京; 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 曾国番与湘军;《天朝田亩制度》; “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沙俄侵吞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辛酉政变;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天京变乱; 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纲; 《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经济的演变; 太平天国抗击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 李鸿章与“淮军”;天京陷落及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反清起义。

    3.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洋务派的产生;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洋务派筹建海军; 派遣留学生和举办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历史评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特点;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4.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化; 美、日侵略我国台湾; 英国入侵我国云南、西藏沙俄、英国对我国新疆的侵略; 法国侵略越南与黑旗军的援越抗法;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基隆海战; 马尾海战; 冯子材与镇南关、谅山大捷; 刘永福临洮大捷; “不败而败”的结局; 甲午战争前的世界、日本及中国形势;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   中日甲午战争经过;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5.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斗争 

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民族资本的初步发展;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维新运动; 公车上书;《天演论》;《仁学》;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戊戌六君子; 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义和团的历史背景; 天津教案; 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 “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宣战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东北地区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抗俄斗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惨痛教训。

6.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在中国角逐; 清政府的维新;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兴中会;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爱国活动;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秋瑾;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相继建立; 光复会; 华兴会;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同盟会领导及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7.辛亥革命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清政府的立宪骗局;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及评价; 辛亥革命前的群众自发斗争和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各省响应和革命迅速发展中的危机; 清政府的垂死挣扎与袁世凯的东山再起;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帝国主义破坏革命与袁世凯的窃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8.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宋案”和“善后大借款”; 《二十一条; “筹安会”;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反袁运动的高涨与护国运动; “府院之争”;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 西原借款; 军阀统治下人民灾难的深重; 英、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 西藏“西姆拉会议”; “麦克马洪线”; 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播; 中国近代的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三)中国现当代史

上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对垒与论争;《学衡》派的主张;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白话文运动。

2.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工农运动的第一次高涨。

4.直皖战争爆发  皖系的衰败

北洋政府的政权结构; 直皖争夺的加剧; 直皖战争爆发和皖系的失败。

5.第一次直奉战争

华盛顿会议和列强侵华新格局的形成; 直奉共掌北京政权和两系权力之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6.孙中山领导第二次北伐及其失败

南方军阀的内争  孙中山重建军政府; 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和陈炯明叛变。

8.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众多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 中共二大召开,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9.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七”大罢工;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10.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江浙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和直系军阀的失败; 奉系执政后的北京政争;  段祺瑞重新执政和善后会议。

1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团叛乱。

12.国民革命的兴起

中共四大的召开; 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北上和逝世; 五卅运动;  国民党统一广东和广东国民政府成立。

13.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北伐的酝酿和蒋介石势力的形成; 西山会议和国民党二大;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国民党的文化转向;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4.革命势力对直、奉联合政权的挑战

直、奉军阀重组反动同盟;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 反奉战争与“首都革命”; 北京政权内的两派冲突; 三一八惨案; 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15.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6.北伐军攻占武汉后的政局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各派军阀的明争暗斗;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武汉政府的继续北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紧急时期的策略。

17.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结束

武汉政府的危机;七一五政变; 宁、汉之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奉系撤回东北  皇姑屯事件发生;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18.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少数民族

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引起的文化论争; 收回教育权运动; 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1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国民党实施“训政”和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编遗会议的流产; 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

20.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约法之争;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

21.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广州起义;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2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王明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23.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第三党; 国民党改组派; 人权派; 乡村建设派; 中国托派。

24.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国民党实行“安内攘外”方针;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伪满洲国的建立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5.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 国民党强化统治的努力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长城抗战; 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义举;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

26.三十年代中前期的社会经济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2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高潮;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

28.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北上抗日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 留守红军的游击战争; 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及内部危机的克服;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29.华北事变和中国政局的变化

华北事变; 国内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  一二九运动。

30.抗日民统一战线的酝酿

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 国共两党开始有限对话。

31.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32.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

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 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33.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少数民族

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苏维埃区域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新疆内蒙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

3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间党派拥蒋抗战; 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

35.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失利  南京陷落; 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失陷;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沿海工业、学校内迁。

36.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展开;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 中共党内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

36.民众抗战运动。

民众抗日斗争的发展; 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涨; 华侨与抗日战争。

37.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形成

日本侵华方针的演变;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38.相持阶段的政治军事

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 正面战场实行持久战; 宪政运动的兴起; 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

39.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

国民党开始制造反共摩擦; 中共反对投降分裂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统一战线的坚持和边区政权的建设与发展; 皖南事变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4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形势

中国战区的建立; 中、美、英军事合作;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会战。

41.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的措施

日军对根据地的大举进攻; 中国共产党巩固边区的政策措施  延安整风运动;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边区的文化教育。

42.大后方的政治经济

《中国之命运》的发表; 国民政府的新县制建设; 西南、西北经济的开发; 国家资本主义实力的加强; 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凋敝。

43.抗战时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

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抗日文化战线的成就; 国民党强化文化管制; 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少数民族的抗战及其贡献。


44.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

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 豫湘桂战役; 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民主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45.国共两党谋划战后建国方略

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46.抗日战争的胜利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苏联出兵东北; 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 日本无条件投降。

47.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应付时局的策略; 民主党派的发展及其政治主张。

48.各种政治派别维护和平的努力

重庆谈判; 国统区人民的民主和平斗争; 美国调解国共关系和政治协商会议; 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

49.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被阻止

全面内战爆发  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进攻的策略方针; 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失败。

50.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国共谈判最后破裂; “制宪国大”和国民政府的改组; 中美商约签订; 国统区经济的严重危机。

51.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 台湾二二八起义;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新疆三区革命。

52.人民解放军开始进攻作战

三路大军南下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表。

53.中国共产党筹划全国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解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 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新政协; 民主党派开始重新组合。

54.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走向崩溃

国民党分区防御战略的失败;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国民党挽救危机的措施  行宪国大的召开; 国统区民众和少数民族的反蒋运动; 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55.内战时期的文化

解放区的文化教育; 国统区的文化教育; 关于“主观论”和“中国出路”的论争; 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56.民国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 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成就; 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成就; 科学技术成就。

57.国民党军事主力被歼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方略的确定;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完成; “中间道路”理想破灭。

5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覆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覆灭。

5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中国现当代史

下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 抗美援朝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的恢复。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建设的成就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失误。

1956年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共八大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纠正“左”倾错误的重大曲折; 国民经济的调整;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4.“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全国大动乱和“全面夺权”;中共九大;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和林彪集团的篡权阴谋; “九一三”事件; 中共十大; “批林批孔”运动; 围绕四届人大的斗争; 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反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深远意义; 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经济调整与改革; 中共十二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世界古代史

1.原始社会

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原始公社制的产生、演变及解体;国家的产生;原始文化。

2.古代埃及

埃及国家的形成;古王国的埃及、中王国的埃及、新王国的埃及;古埃及文化。

3.古代西亚诸国

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腓尼基和巴勒斯坦;波斯帝国的兴起与对外扩张;大流士改革;波斯帝国的灭亡;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4.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雅利安人人侵;国家的产生和种姓制的形成;婆罗门教;摩揭陀称霸;早期佛教;孔雀帝国的兴衰;古代印度文化。

5.古代希腊

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斯巴达国家的建立;雅典国家的产生;希波战争;奴隶制的高度发展;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古希腊文化。

6.古代罗马

王政时代;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的对外扩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起义;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凯撒独裁;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制的灭亡;帝国早期;三世纪危机;基督教的兴起与早期传播;帝国晚期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罗马文化。

7.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十字军东侵;英国封建制的建立;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德意志封建制的发展;意大利城市共和国。

8.拜占廷帝国与东欧封建国家

拜占廷帝国的兴衰;拜占廷文化;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9.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蒙古的统一和西征;蒙古各大汗国的建立及演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与对外扩张。

10.朝鲜、日本和南亚主要封建国家

新罗统一朝鲜;高丽王朝;李朝;朝鲜文化;日本古代国家;大化革新;幕府统治;日本文化;北印度封建制的形成;印度教的兴起;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印度文化。

11.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

中古非洲主要国家简况;美洲印第安人文化。

(五)世界近代史

1.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简要过程、后果及影响;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实质和影响;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传播。

2.封建专制时期的英、法和尼德兰革命

英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都铎王朝的统治;法国专制君主制与胡格诺战争;专制政权的加强;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历史意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前的英国;革命的开始和内战;共和国和护国政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1688年政变;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4.北美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进程;独立战争的性质、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独立战争后的形势与《1787年宪法》。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革命形势的成熟和革命的开始;革命的进程;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6.拿破仑帝国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

督政府的统治;雾月政变;拿破仑帝国及其对内政策;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帝国的覆灭;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7.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前拉丁美洲各国政治经济状况;独立战争与独立国家的诞生。

8.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的任务和性质;1848年法国革命、德意志革命、奥地利革命、意大利革命。

9.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进程;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工业革命的扩散;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宪章运动。

1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普法战争;巴黎公社。

11.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

德意志统一的道路与进程;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两大派别;统一的进程。

12.俄国农奴制改革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奴制危机的加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13.美国内战

领土扩张与对外侵略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与斗争;内战的爆发;内战的两个阶段;美国内战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

14.日本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封建制度的解体;民族危机的加深;“尊王攘夷”倒幕运动;明治政府废除封律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15.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李朝的改革;法国和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和榨取;印度民族大起义;巴布教徒起义;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列强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化;奴隶贸易;南非人民反对人侵者的斗争;拉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考迪罗的统治;墨西哥的改革。

16.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美、德、英、法、俄、日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1871—1900年的国际关系。

17.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和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印度的革命运动;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菲律宾的民族解放运动;土尔其的改革运动;巴西的废奴运动共和国的建立;古巴独立战争;阿拉比的抗英斗争;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六)世界现当代史

1.20世纪初的世界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亚洲的觉醒。

2.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爆发和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德国十一月革命;东欧各国的独立与革命;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4.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国际联盟。

5.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盛极而衰的英国;重建中的法国;魏玛共和国;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美国的繁荣;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国际关系的调整。

6.20—30年代的苏联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以及危机的根源和后果;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的衰落;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结果和影响。

9.走向大战

大战前的局部战争;慕尼黑协定;英、法的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0.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初期阶段;战争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1.20世纪前半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

12.战后世界的历史性巨变

世界经济统一性的加强;世界经济多样性的新局面;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战争结束时国际舞台上的五大国;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联合国活动的开始。

13.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对战败国的处置;美苏“冷战”的兴起;两大阵营的形成。

14.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赫鲁晓夫上台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东欧各国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

15.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与民主化改革;英、法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措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政策与美国社会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一体化。

1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独立;印度尼西亚的独立;以色列国的建立;巴勒斯坦战争;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战争;古巴革命的胜利及其保卫独立的斗争;印度支那抗美战争的胜利。

17.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1968年苏联出兵侵捷事件;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及其矛盾的加深;苏美关系的缓和与争夺;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欧共体的形成、扩大及其意义;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18.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科技发展的社会作用与新产业革命;迎接科技革命挑战与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19.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与文化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水门事件;卡特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和“新保护主义”的“里根革命”;繁荣与滞胀的西欧经济与政治;日本的经济飞跃与社会问题;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新发展。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革命和发展变化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当代苏联文化;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

21.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与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阿以冲突迭起;海湾国家的经济起飞与变迁;海湾地区的冲突和战争;科索沃战争;南非的发达经济和种族隔离制的危机;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与政局的变化。

22.由两极走向多极化、合作、竞争和变革的世界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北约“新战略概念”;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关系;全球化及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教法技能(历史教学)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内容标准以及本课程采取的模块式组织形态,具体如下图: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

4.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主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5.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及特点。

6.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结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因素;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7.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新理念、评价的内容及评价的方法;

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1)分析、处理教材技能;

(2)编制教学目标技能

(3)编制教案技能

(4)导入技能

(5)讲授技能

(6)提问技能

(7)刺激变化技能

(8)板书技能

(9)课堂小结技能

(10) 教学管理技能

四、考试要求

专业知识

1.考生应具备对基本史实(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范围和演进过程、重要典章制度的内容)及相关概念的识记能力。

2.具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对历史重大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的能力,以及对历史发展总趋势理解的能力。

3.具有对历史事实与规律的论述及表达能力。

教法技能(历史教学)

1.考核考生是否初步具备在中学(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活动和从事教学以及思想工作的能力。

2.熟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明确其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及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3.基本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4.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和说课案,进行实际教学。

5.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要求,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指导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发展。

五、题型示例

专业知识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美国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主要是因为 (     )

A.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B.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C.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D.资本和生产集中程度高

3.《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能为上述结论提供事实依据的选项有:(     )

①资本原始积累    ②资产阶级革命     ③海外扩张      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千米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 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它地处尼雅河的尽头,背依莽莽昆仑,面向无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材料二: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来到尼雅。短短两周他即掘获大量的怯卢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语言)和汉文木简,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还有键陀罗(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装了12大箱,运回伦敦。斯坦因的发现使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尼雅随之成为考察的热点。

材料三: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较大居址,建筑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以看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而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在尼雅10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引水渠、农田、粟粒、葡萄园、沙枣、杨木和桑林,也见到了羊、马、骆驼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

材料四: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的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也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物。

材料五:近些些年来在尼雅遺址发现的怯卢文,与斯坦因当年所见的一样,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它们或有序地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在陶瓮之中。这些宅邸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拦腰折断的直径超过50厘米的胡杨枯树。

——上述材料据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识》杂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绝国》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方面概括尼雅文明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推测尼雅文明淹没的可能原因。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4分)

(2)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有两种说法?(3分)

(3)指出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各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4分)

(4)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抗战的历史,说说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分)

(5)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三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5分)

教法技能(历史教学)

一、简答题

 1.列出五种适用于历史教学的导入方法,并作简要的内涵界说。

例:事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事例,如新闻报道,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二、 论述题

1.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应怎样确定重点、难点?

2.课时备课时应考虑从哪些方面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处理?如何处理?

三、 教学设计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3—5个课堂讨论问题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令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延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受永昌。”

讨论问题

1.

2.

3.

4.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3.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本科)相关教材。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曲靖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099533/13759567129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