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网: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6 法政学院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 1
631 法学基础理论 1
900 法学综合考试 3
632 政治学原理 7
967 政治学综合 8
662 公共管理基础 9
968 公共政策分析 12
634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 14
924 西方社会学理论 23
复试考试大纲 40
法理学 40
法律史学 41
诉讼法学 42
行政法学 46
刑法学 48
民法学 5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52
国际法学 55
经济法学 57
比较政治制度 58
国际关系史 59
当代国际关系 60
西方行政学说史 61
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 62
社会保险学 65
土地行政学 69
应用社会学 70
法学基础理论 78
初试考试大纲
631 法学基础理论
一、考试性质
《法学基础理论》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科各专业(学术型)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涵盖法理学、宪法学、国际公法学等三门课程,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法理学、宪法学、国际公法学等学科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3、试卷结构
法理学:50分
宪法学:50分
国际公法学:50分
分值结构:名词解释20%,简答题4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40%。
四、考试内容
(一)法理学
1、法的定义、特征与本质
2、法的形式、法的效力以及法的分类
3、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4、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5、法律关系
6、法律行为与法律责任
7、法的制定、实施与法律监督
8、法律方法与法律程序
9、法的起源与发展
10、法的价值与作用
(二)宪法学
1、宪法的基本原则
2、宪法的渊源
3、违宪审查制度
4、国家的结构形式
5、政体
6、公民的基本权利
7、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
8、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我国的选举制度
(三)国际公法学
1、国际法导论
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界定;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国际法的主体
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国家豁免;承认与继承;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联合国体系、区域性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4、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标准及其实施机制。
5、国家领土
国家领土的界定;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领土主权及限制。
6、国际海洋法
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概念;基线、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国际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
7、极地与空间法
南北两极的法律地位、空气空间法与外层空间法。
8、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外交特权与豁免;领事关系法。
9、条约法
条约的缔结、生效;条约的解释和修订;条约的无效、终止和暂停施行。
10、国家责任法
国家责任的界定;国家责任的形式;国家责任的成立与承担;国家责任的新问题。
11、国际争端的解决
12、国际争端解决的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00 法学综合考试
一、考试性质
《法学综合考试》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各学科专业(学术型)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法学综合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涵盖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和刑事诉讼法学等多个课程,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对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刑事诉讼法学等三门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刑事诉讼法学等课程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案例。
3、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合计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3、试卷结构
民法总论:50分
刑法总论:50分
刑事诉讼法:50分
分值结构:名词解释20%,简答题4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40%。
四、考试内容
(一)民法总论
1、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民法的产生与发展;民法的渊源与适用范围。
2、民法的基本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
4、民事主体。
5、民事法律行为。
6、代理。
7、诉讼时效与期限。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刑法总论
1、刑法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事管辖权原则;刑事管辖权与国际犯罪。
2、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理论;犯罪构成理论流派;刑事管辖权与国际犯罪。
3、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概念;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一罪类型。
4、刑罚总论
刑罚概念;刑罚体系;量刑规则;刑罚裁量制度。
5、刑罚执行制度
刑罚执行概念;缓刑;减刑;假释。
6、罪刑规范
罪名;罪状;法定刑;法条竞合。
(三)刑事诉讼法学
1、导论
(1)刑事诉讼的特点、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与基本内容、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2)外国早期社会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形成、现代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与难点。
2、基本范畴
(1)刑事诉讼目的基本学说、刑事诉讼价值的一般理论。
(2)刑事诉讼结构的理论学说、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3)刑事诉讼主体理论、刑事诉讼职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3、基本原则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涵义、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2)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立法动向。
4、基本制度
(1)刑事诉讼管辖制度和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
(2)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趋势、刑事代理制度的内涵。
(3)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与适用原则、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发展完善。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内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刑事诉讼法有关期间、送达、中止、终止的基本规定。
5、证据制度
(1)刑事证据的概念、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类型。
(2)刑事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3)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以及刑事诉讼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的基本内容。
(4)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基本内容和立法动向。
6、审前程序
(1)立案的概念、条件和程序。
(2)侦查主体的范围、侦查行为的种类与程序规制、侦查监督的基本内容、我国侦查制度的立法完善。
(3)刑事起诉的概念、刑事起诉的原则、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不起诉的种类与规制、提起自诉的条件、我国公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7、审判程序
(1)刑事审判的内涵、刑事审判组织、刑事审判原则和刑事审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2)公诉案件一审程序的具体环节、自诉案件一审程序的特点、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和法庭审判特点。
(3)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4)二审程序的内涵、提起二审程序的规范性要求、第二审案件的审判原则、审理方式及其完善。
(5)死刑复核程序的内涵、基本流程、死刑复核程序的立法完善。
(6)审判监督程序的内涵、提起主体、提起理由、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规范性要求、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完善。
8、执行程序
(1)执行的概念、特点和依据、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2)执行变更和执行监督的基本内容。
9、特别程序
(1)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基本内容。
(2)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基本条件。
(3)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
(4)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则。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632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性质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一级学科入学初试考试的基础课程,适宜政治学所有专业。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具备认识复杂政治现象、分析现实政治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选择20%;简答30%;论述和分析50%。
四、考试内容
政治、政治学的涵义
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政治权力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政治体系
政治行为
政治发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67 政治学综合
一、考试性质
《政治学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综合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涵盖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多个课程,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政治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约40%,论述约60%。
四、考试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35分,西方政治思想史35分,国际政治学40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40分。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汉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宋明理学的政治思想
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近代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的政治思想
近现代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政治思想
(三)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理论流派比较分析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问题
大国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政治热点问题分析
中国外交与全球战略问题分析
(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从三十年战争一直到当今,国际体系演变与调整。
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1914-2008)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662 公共管理基础
一、考试性质
公共管理基础(含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一级学科下四个二级学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与经济管理)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对管理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管理学基本原理、基本体系、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管理学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管理学原理:90分
2、公共经济学:6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上。
四、考试内容
(一)管理学原理 90分
1、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的涵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2、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3、管理伦理与企业责任
管理伦理的涵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企业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涵义、表现,社会责任的发展。
4、计划职能
计划的概念、性质、类型;目标管理;战略管理: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案例;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5、组织职能
组织设计及影响因素,集权与分权,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人员的考评,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力量的整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委员会;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6、领导职能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性质和作用,领导方式及其理论;激励及其人性假设,激励理论;沟通的含义及类型,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7、控制职能
控制的含义与类型、控制过程:控制原理,控制的要求;控制方法。
(二)公共经济学 60分
1、资源配置原则和政府职能;
2、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3、公共产品概念与特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4、外部性与纠正措施;
5、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启示;
6、公共支出:分类与特点及对经济的影响,公共增长模型;
7、税收的基本概念,转嫁与税收效应;
8、公共预算的含义及种类;公共预算的程序、原则;
9、财政政策的种类、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的原则;财政转移支付的合理性。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68 公共政策分析
一、考试性质
公共政策分析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一级学科下四个二级学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与经济管理)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考试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培养科学研究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考察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及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系统与过程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模型,以及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前沿和动态,并会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政策分析与评估。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评估相关政策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政策分析方法)占100分;公共政策应用及案例分析(包括公共政策评价、社会保障政策分析、土地政策分析、教育政策与管理等)占50分。
四、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100分)
1.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3.公共政策学的产生过与发展过程,以及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与方向。
4.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路径和分析方法,包括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5.公共政策的概念、内涵、类型与功能。
6.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7.公共政策工具的基本概念、类型与选择选择方法。
8.政策系统的概念、结构要素;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类型;政府体制和政府能力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影响;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9.政策过程的基本含义、特点和形态;政策过程的阶段及政策过程理论的主要理论模型。
10.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政策问题认定的方法与步骤。
11.政策议程的含义、类型;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主要模型。
12.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和确定原则。
13.政策规划的含义与特点;政策设计和含义与基本逻辑;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区别与联系;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政策规划的模式与参考构架。
14.公共政策的抉择,包括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抉择原则、抉择方法。
15.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概念与内涵;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
16.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政策执行的资源和手段;政策执行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提升政策执行力的机制与方法;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与矫正方法。
17.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与主体;政策评估的类型、内容、过程、标准与影响因素;政策评估的方法。
18.政策监控的含义、类型、功能、机制。
19.政策调整的程序、原则。
20. 政策分析的含义、价值、要素和原则;政策分析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应用与案例分析(50分)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评价及案例分析(50分)
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政策及案例分析(50分)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政策及案例分析(50分)
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50分)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634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
一、考试性质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考试是为我校招收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社会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拨并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学原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社会学原理:约100分
2、社会学研究方法:约50分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社会学原理(100分)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社会学原理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的界定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五)社会学的作用
二、社会与社会运行
(一)社会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二)社会运行及其条件与机制
1.社会运行
2.社会运行的条件
3.社会运行的机制
三、文化与社会运行
(一)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二)文化的分类
(三)文化的结构
(四)文化的功能
四、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五、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理论
3.角色集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六、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二)社会互动的纬度与类型
(三)集合行为
1.集合行为
2.典型的集合行为
七、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概述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群体的类型
(二)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三)社会初级群体
八、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一)初级生活圈
(二)婚姻、家庭的界定
(三)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四)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五)性社会学
1.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2.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六)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1.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的概念
2.女权主义
九、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1.社会组织含义、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2.组织运行系统
3.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的结构
1.组织结构的含义
2.非正式群体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含义
2.主要的组织管理理论
(四)组织管理方式
1.科层制
2.官僚主义
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社会分层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2.社会分化的类型
3.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问题
(五)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2.社会流动的类型
3.合理的社会流动
十一、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
十二、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类型
(二)社区研究的方法
(三)城乡协调发展
(四)虚拟社区含义及特征
十三、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三)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四)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五)城市问题及其解释
(六)欧美城市规划思想
十四、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概念及类型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现代化
(五)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六)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七)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十五、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四)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六)了解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1.人口问题
2.环境问题
3.贫困问题
4.犯罪问题
十六、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三)社会控制体系
(四)社会越轨的含义、类型及其原因
十七、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概念
(二)社会政策的分类
(三)社会政策的性质
(四)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终结
十八、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四)社会工作的含义、对象、内容和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50分)
【考察目标】
1.认知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基本方式和资料分析与表达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社会研究概述
(一)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
2.研究方式及其类型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四)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概念
2.理论的层次
3.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定义及其层次
2.变量定义及其分类
3.命题与假设
(三)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四)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1.理论建构方式
2.理论检验方式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的区分
(二)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
(三)选题有哪些标准
(四)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五)文献回顾的概念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含义
(二)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的界定
(三)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界定
(四)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五)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有关的两种错误
(六)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比较
五、测量与操作化
(一)测量的概念及其要素
(二)测量的层次
(三)概念、变量与指标
(四)操作化的含义、作用与方法
(五)指数和量表
(六)李克特量表的概念
(七)语义差异量表
(八)信度、效度及其相互关系
六、抽样
(一)与抽样有关的基本概念
(二)抽样的一般程序及设计原则
(三)掌握主要的概率抽样方法
(四)掌握主要的非概率抽样方法
(五)样本规模及其影响因素
七、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
2.问卷设计的步骤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1.自填问卷法
2.自填问卷的四种方式
3.结构访问法的两种方式
(四)培训调查员的方法
(五)调查的回收率
1.回收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回收率的标准
八、实验研究
(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二)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1.实验对象的确定方法
2.实验的类型
(三)几种基本的实验设计
(四)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九、文献研究
(一)文献的类型
(二)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三)内容分析的定义与程序
(四)二次分析的含义及步骤
(五)文献研究的优缺点
十、实地研究
(一)实地研究的概念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三)实地研究的过程
(四)观察法
1.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2.参与观察者的特点
(五)无结构访谈法
1.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2.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3.访谈控制的方法
十一、定量资料分析
(一)资料整理与录入的一般过程
(二)单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三)双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四)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十二、定性资料分析
(一)定性资料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定性资料分析和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三)定性资料的编码类型
(四)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十三、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类型
掌握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三)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24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考试性质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是为我校招收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学术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本课程的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目的是检验应考研究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合格水平,考核对象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应考者。主要考查应试者熟记、理解、运用三个方面的能力。
二、考察目标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内容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典社会学理论;二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三是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古典社会学理论,约30分;2、现代社会学理论,约80分;3、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40分。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孔德提出"实证社会学"(重点)
熟记:(1)社会学之父;(2)孔德的主要著作;(3)实证。
理解:(1)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三阶段的特点;(2)"整体先于局部"的内涵。
运用:孔德对社会学建立的贡献。
(二)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次重点)
熟记:(1)社会静力学;(2)社会动力学;(3)静力学从属动力学。
理解:(1)社会静力学的内涵;(2)社会静力学的组成;(3)社会动力学的内涵。
运用:(1)孔德从人性结构分析社会秩序;(2)社会变迁三阶段的特点;(3)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区别。
(三)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一般)
熟记:(1)斯宾塞的主要著作;(2)实证社会学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观点。
第二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重点理解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将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分别看作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基础的重要社会学观点。同时要求结合对迪尔凯姆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学习,正确评价迪尔凯姆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迪尔凯姆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理论(重点)
熟记:(1)《社会分工论》;(2)机械团结;(3)有机团结;(4)集体意识。
理解:(1)机械团结的特征;(2)有机团结的特征;(3)集体意识的内涵;(4)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5)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
运用:(1)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区别;(2)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及理论弱点。
(二)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次重点)
熟记:社会事实。
理解:社会事实的内涵。
运用:社会事实的三个特征
(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般)
熟记:把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
理解:社会学方法的三条准则。
运用:用《自杀论》说明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的原则。
第三章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重点掌握齐美尔关于社会的本质、社会学研究任务、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交往者的类型以及文化类型与社会分化等方面的论述,正确评价齐美尔对社会学的贡献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任务(重点)
熟记:(1)齐美尔;(2)社会;(3)互动;(4)形式;(5)形式社会学;(6)社会交往者;(7)社会几何学。
理解:(1)齐美尔关于社会的本质的论述;(2)齐美尔关于社会学三领域的划分;(3)社会交往的形式;(4)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运用: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论述。
(二)文化的类型与社会分化(次重点)
熟记:(1)主体文化;(2)客体文化;(3)文化的悲剧;(4)社会分化;(5)有机的标准;(6)理性的标准。
理解:(1)主体文化的内涵;(2)客体文化的内涵;(3)"有机的标准"的含义;(4)"理性的标准"的含义。
运用:(1)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关系;(2)社会分化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三)货币哲学(一般)
熟记:《货币哲学》。
理解: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运用:如何评价货币在社会发展过程的作用。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韦伯提出了"解释性理解"、"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另外,通过学习,还要掌握韦伯对社会行动类型、科层制等社会现象的论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韦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重点)
熟记:(1)理解;(2)理解社会学;(3)解释性理解;(4)主观恰当性;(5)因果恰当性;(6)客观可能性;(7)价值中立;(8)理想类型;(9)历史的理想型;(10)类型的理想型。
理解:(1)"理解"的内涵;(2)"理解社会学"的含义与基本任务;(3)"理解"的确定性的两个基础;(4)"理解"的类型;(5)主观恰当性的内涵;(6)因果恰当性的内涵;(7)价值中立是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8)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体系。
运用: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区别。
(二)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类型(次重点)
熟记:(1)《经济与社会》;(2)社会行动;(3)目的合理性行动;(4)价值合理性行动;(5)情感行动;(6)传统行动;(7)社会结构。
理解:(1)社会行动的涵义;(2)社会行动的类型;(3)社会结构的类型。
运用:(1)社会行动与其他行动的区别;(2)"共同体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化"的社会结构的差异。
(三)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与科层制特点(一般)
熟记:(1)合法统治;(2)传统型统治;(3)卡里斯马型统治;(4)法理型统治;(5)科层制。
理解:(1)传统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2)卡里斯马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3)法理型统治的实质与特点。
运用:(1)"合法统治"三种理想类型的不同基础及其相互区别;(2)科层制的特点。
第二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 功能主义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几种主要的功能分析概念框架及有关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功能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分析功能理论各代表人物之间理论承继关系,正确分析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重点)
熟记:(1)帕森斯;(2)《社会行动的结构》;(3)《社会系统》;(4)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的标志;(5)帕森斯由"单元行动"分析转向"社会行动系统"分析的标志;(6)社会行动;(7)唯意志行动论;(8)单元行动;(9)社会系统;(10)模式变项;(11)AGIL功能分析模型。
理解:(1)社会行动的要素;(2)模式变项的五组基本类型;(3)帕森斯的功能体系和AGIL公式包含的主要意义。
运用:如何正确评价帕森斯的功能理论。
(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次重点)
熟记:(1)默顿;(2)《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3)中层理论。
理解:(1)中层理论的内涵;(2)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运用:默顿功能主义与帕森斯功能主义的区别。
(三)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一般)
熟记:(1)拉德克利夫。布朗;(2)马林诺夫斯基;(3)《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论》;(4)功能。
理解:(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的主要表现;(2)马林诺夫斯基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运用:如何评价马林诺夫斯基功能理论对帕森斯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冲突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冲突理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观点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各种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把握各冲突理论的内在差异,正确辨别冲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质区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科塞的冲突理论(重点)
熟记:(1)科塞;(2)《社会冲突的功能》;(3)冲突;(4)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5)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6)安全阀制度。
理解:(1)冲突的涵义;(2)科塞论社会冲突的根源;(3)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的内涵与区别;(4)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的内涵与区别;(5)群体内冲突的功能表现;(6)外群体冲突的功能表现;(7)安全阀制度的内涵。
运用:(1)科塞对社会冲突类型的划分;(2)科塞论社会冲突的功能;(3)科塞冲突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次重点)
熟记:(1)达伦多夫;(2)《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3)权力与权威;(4)冲突强度;(5)冲突烈度。
理解:(1)权力与权威的内涵;(2)冲突强度与烈度的内涵;(3)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根源;(4)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形成;(5)达伦多夫论社会冲突的程度。
运用:(1)达伦多夫辩证冲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质区别;(2)达伦多夫辩证冲突理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三)冲突论的思想渊源(一般)
熟记:(1)现代社会冲突论的先驱;(2)《权力精英》。
理解:(1)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主要内容;(2)权力精英的内涵。
运用:马克思社会冲突论对现代冲突论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以霍曼斯和布劳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交换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与相关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社会交换理论的两种基本取向,即个人的心理的取向和结构的集体的取向,正确分析交换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重点)
熟记:(1)霍曼斯;(2)行动;(3)互动;(4)情感;(5)刺激;(6)报酬;(7)成本;(8)投资;(9)利润;(10)剥夺;(11)满足。
理解:(1)成功命题的内涵;(2)刺激命题的内涵;(3)价值命题的内涵;(4)剥夺——满足命题的内涵;(5)攻击——赞同命题的内涵;(6)理性命题的内涵。
运用:如何评价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二)布劳的结构交换论(次重点)
熟记:(1)布劳;(2)社会吸引。
理解:(1)社会吸引的内涵;(2)微观结构交换过程的四个阶段。
运用:(1)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的异同;(2)布劳的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的区别。
(三)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一般)
熟记:(1)交换;(2)交换关系;(3)交换网。
理解:(1)单方垄断交换关系;(2)分工式交换关系;(3)社会圈;(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第八章 符号互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以强调人们对情境的反应,人们之间的互动,强调人们对符号的依赖为基本理论构架的互动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了解互动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互动理论的内容差异及各自的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重点)
熟记:《符号互动主义》。
理解:(1)符号互动的涵义;(2)互动的两种类型;(3)符号互动的三种"产品".
(二)戈夫曼的戏剧分析(次重点)
熟记:(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6)戏剧分析;(7)印象管理。
理解:(4)戈夫曼戏剧分析的实质与要素;(5)印象管理的内涵。
(三)符号互动论的起源(一般)
熟记:(1)米德;(2)詹姆斯;(3)杜威;(4)帕克;(5)库利;(6)托马斯;(7)包得文;(8)《心灵、自我与社会》;(9)符号互动论之父;(10)"被概括了的他人".
理解:(1)心灵的本质与内容;(2)自我的本质;(3)社会的本质。
第九章 现象学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现象学社会学的来源与发展。通过学习,重点了解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来源,现象学社会学家对生活世界的论述及其他们观点的相互承继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舒茨论生活世界(重点)
熟记:(1)舒茨;(2)《社会世界的现象学》;(3)生活世界;(4)预先给定性;(5)自然态度;(6)主体间性。
理解:(1)生活世界的涵义与基本特点;(2)自然态度的涵义;(3)主体间性的本质;(4)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区别。
(二)伯格与勒克曼论生活世界与社会结构(次重点)
熟记:(1)《现实的社会建构》;(2)日常生活;(3)社会世界是意识过程的文化产物。
理解:(1)日常生活的涵义;(2)社会结构的涵义。
运用:伯格、勒克曼对舒茨"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三)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一般)
熟记:胡塞尔。
理解:自然的立场。
第十章 俗民方法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俗民方法学的理论来源、创立及其后期发展路向。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了解加芬克尔在俗民方法学发展中的贡献,理解加芬克尔对实践行动合理性的论述,掌握俗民方法学后期发展的主要路向,特别是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及其特征,要学会正确评价俗民方法学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加芬克尔创立俗民方法学(重点)
熟记:(1)俗民方法学的创立者与创立时间;(2)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3)实践行动的索引性与索引性表达;(4)实践行动的反身性。
理解:实践行动的合理性属性。
运用:(1)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对俗民方法学的影响;(2)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对俗民方法学的影响;(3)索引性表达与客观表达的本质区别。
(二)俗民方法学的发展(次重点)
熟记:(1)《俗民方法学研究》;(2)谈话分析。
理解: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及其特征。
(三)俗民方法学的影响(一般)
理解:俗民方法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关系。
运用:俗民方法学的影响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编 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一章 新功能主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帕森斯之后功能主义的新发展。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了解以亚历山大和卢曼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学会分辩新功能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差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功能主义及其理论特征(重点)
熟记:(1)新功能主义;(2)《新功能主义》。
理解:(1)新功能主义理论传统;(2)新功能主义的特征。
运用:功能结构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区别。
(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次重点)
熟记:(1)亚历山大;(2)文化断裂。
理解:(1)新功能主义与传统功能主义不同的方法论基础;(2)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的分析模型;(3)市民社会的内涵。
(三)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一般)
熟记:(1)卢曼;(2)一般社会系统理论;(3)自我指涉;(4)自我主题化。
理解:(1)社会系统的涵义;(2)自我指涉的涵义;(3)自我主题化的涵义;(4)系统环境的三个维向。
运用:(1)卢曼论系统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特征;(2)社会系统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二章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哈贝马斯早期关于三种兴趣的思想,领会他的交往行动理论,深刻了解他关于"生活世界"的基本观点,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和阶级实质,并学会透过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危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重点)
熟记:(1)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2)哈贝马斯;(3)"交往行动理论"的提出;(4)《交往行动理论》;(5)交往行动。
理解:(1)交往行动的涵义;(2)交往行动与其他社会行动的区别;(3)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4)交往行动发展的三个阶段;(5)交往行动的三种职能。
运用: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二)哈贝马斯论三种认识兴趣(次重点)
熟记:(1)《认识与兴趣》;(2)经验——分析的科学;(3)历史——解释学的科学;(4)批判的社会科学。
理解:(1)认识与兴趣的涵义;(2)人类认识与兴趣的三种类型与功能。
运用:哈贝马斯关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观点。
(三)生活世界(一般)
熟记:生活世界。
理解:(1)生活世界的涵义;(2)生活世界的结构与三种解释范式。
第十三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的观点。通过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主要概念与核心内容,特别是吉登斯关于行动与结构关系的论述,学会正确评价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同时要求理解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特征与动力来源的论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重点)
熟记:(1)吉登斯;(2)《社会的构成》;(3)行动;(4)结构;(5)结构二元性;(6)结构性原则;(7)结构丛;(8)结构性特征。
理解:(1)行动的涵义;(2)结构的涵义;(3)结构二元性的涵义。
运用:(1)吉登斯论述结构与行动关系的基本线索。
(二)吉登斯的现代性观点(次重点)
熟记:(1)现代性;(2)《现代性的后果》;(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理解:(1)现代性的四种基本特征;(2)现代性的三种动力来源。
(三)吉登斯理论来源与影响(一般)
理解:吉登斯对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和进化理论的批判。
运用:吉登斯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第十四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从静态和个别的角度介绍了布尔迪厄理论的实践、惯习和场域三个重要范畴,并以此为基础从动态和联系的角度讨论了他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重点理解实践、惯习和场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布尔迪厄论实践、惯习和场域(重点)
熟记:(1)布尔迪厄;(2)《社会科学研究探索》;(3)实践;(4)惯习;(5)场域。
理解:(1)参与性对象化的涵义;(2)实践的特性;(3)惯习的涵义;(4)惯习与社会世界的关系;(5)场域的涵义;(6)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二)布尔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次重点)
熟记:布尔迪厄发生结构主义公式。
理解:(1)资本在发生结构主义公式中的作用;(2)策略的类型。
(三)布尔迪厄关于品位的研究(一般)
熟记:《区分:品味判断的社会学批评》。
理解:阶级关系与文化关系。
第十五章 理性选择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理性选择理论的经济学与方法论基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以及他关于法人行动的主要观点。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重点熟记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概念,理解各种概念的涵义,理解并掌握科尔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重要观点,并学会对科尔曼理论进行正确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
熟记:(1)科尔曼;(2)《社会理论的基础》;(3)行动系统;(4)行动者;(5)资源或事件;(6)结构性相互依赖;(7)行为性相互依赖;(8)进化性相互依赖;(9)社会交换;(10)社会优化;(11)社会均衡。
理解:(1)科尔曼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2)行动者"相互依赖"的三种形式及其差异;(3)行动的三种类型;(4)社会优化的涵义;(5)社会均衡的涵义。
运用:(1)社会优化与社会均衡的区别;(2)科尔曼理性选择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二)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次重点)
熟记:(1)法人行动;(2)法人行动者;(3)社会选择。
理解:(1)法人行动者的涵义;(2)社会选择的涵义;(3)社会选择的资本与条件;(4)社会选择的类型。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一般)
熟记:(1)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特点;(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模型。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十六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柯林斯早年的冲突社会学观点以及颇具特点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学习,要求学会分析柯林斯的冲突理论与传统冲突理论的区别,理解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主要概念以及柯林斯关于互动仪式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重点)
熟记:(1)柯林斯;(2)局部情景;(3)互动仪式;(4)互动仪式链;(5)文化资本;(6)情感能量。
理解:(1)互动仪式的涵义与要素;(2)互动仪式的结果;(3)互动仪式的资源;(4)互动仪式链的涵义。
(二)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观点(次重点)
熟记:《冲突社会学——关于一门解释性的科学》。
运用:柯林斯冲突理论与传统冲突理论的主要区别。
(三)微观转变策略(一般)
熟记:(1)《论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2)微观转变策略。
理解:微观还原的优点。
第十七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哈耶克思想体系,知识观与方法论,对理性滥用的批判及其对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的阐释。通过学习,要求学会分析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方法论,理解“唯科学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自生自发秩序与组织秩序之间的区别,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联系中国改革实践对自生自发秩序观加以评价和阐释。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方法论(重点)
熟记:(1)“无知”的知识观;(2)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内涵;
理解:(1)《通往奴役之路》;(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辨
(二)“唯科学主义” 对社会学的影响(次重点)
熟记:(1)“唯科学主义”的内涵;(2)进化论理性主义和建构论唯理主义的社会秩序观的区别
理解:(1)“唯科学主义”的根源;(2)《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三)自生自发秩序的内涵(一般)
熟记:(1)自生自发秩序的内涵的主要表现;(2)感性秩序;
理解:(1)《自由秩序原理》;(2)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运用:(1)联系中国改革实践对自生自发秩序观加以评价
第十八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理解福柯围绕知识、权力、疯癫、理性等问题所阐述的社会学思想。通过学习,理解知识考古学的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视野,了解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知识考古学的基本原则,话语构成,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
熟记:(1)知识考古学的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视野;(2)谱系学;(3)考古学方法的实践性
理解:(1)《知识考古学》;(2)考古学方法与谱系学方法的主要差别
(二)知识考古学的基本原则
熟记:(1)欧洲精神病史的三个时期;(2)疯癫与理性
理解:(1)《疯癫与文明》
(三)话语的构成
熟记:(1)话语构成;(2)知识型;(3)16世纪到当代的四种知识型的不同特点与演化关系
理解:(1)《临床医学的诞生》;(2)《词与物》
(四)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
熟记:(1)全景监狱;(2)福柯关于权力与知识关系的观点及其不同层面;
理解:(1)《规训与惩罚》;(2)“权力——知识——身体”三维结构
第十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加以系统理解。通过学习,掌握风险、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性区别,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并能够评价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熟记:(1)“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在风险社会理论中的地位;(2)风险;(3)风险社会;(4)风险的基本特征;(5)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理解:(1)《再思风险社会》;(2)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性区别;(3)《风险社会》;(4)《世界风险社会》
(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理解:(1)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贡献的主要体现;(2)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第二十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进行系统把握。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络理论关于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观点,理解弱关系的假设,理解嵌入性概念,理解集体行动的阈值模型,能够评价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网络理论观点
熟记:(1)关于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观点;(2)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
理解:(1)格兰诺维特对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反叛;(2)格兰诺维特对经济学的直接批判
(二)弱关系
熟记:(1)弱关系概念;(2)若关系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理解:(1)《弱关系的力量》;(2)弱关系对群体动员的影响
(三)弱嵌入性
熟记:(1)弱嵌入性概念
理解:(1)弱嵌入性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四)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
熟记:(1)阈值漫射模型;(2)阈值概念;
理解:(1)以往集体行动研究中的不足;(2)阈值的特点;(3)阈值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一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系统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理解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掌握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与科尔曼、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林南在互动论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并通过以上学习评价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拓展空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熟记:(1)资本;(2)人力资本;(3)文化资本;(4)社会资本
理解:(1)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对林南的影响
(二)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
理解:(1)科尔曼的关系论的社会资本理论;(2)普特南的集体论的社会资本理论;(3)林南的行动论的社会资本理论
(三)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
熟记:(1)资源;(2)社会结构;(3)个体行动;(4)制度场;
理解:(1)林南基于资源、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所提出的四个理论假设;(2)在四个理论假设上提出的七个命题;(3)理性选择的实质
(四)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
理解:(1)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的拓展空间
第二十二章 世界体系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对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行整体性把握。通过学习,理解沃勒斯坦等人创立的世界体系论,在目前西方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世界体系论在西方社会理论中的地位
熟记:(1)西方发展理论中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主流派)与“依附论”(非主流派);
理解:(1)西方发展理论的两极对峙时期;(2)世界体系理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二)世界体系论的内涵
熟记:(1)世界体系论的十个方面;(2)世界体系;(3)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特点;(4)世界政治体系的主要特点;(4)世界体系论的中心论点
理解:(1)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演进的六个分析变量;(2)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1)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所呈现出的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不同的内容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复试考试大纲
法理学
一、考试性质
《法理学》是法学理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关于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法律实务和学术潜力方面表现出色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学基础理论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法理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论述题及案例分析100%。
四、考试内容
1.法治的内涵与机制、法治的基础以及我国法治实践
2.法律文化的类型与传统
3.法律职业的内涵与法律职业能力
4.法制现代化与法律全球化
5.法与经济、政治、道德等相关范畴的关系
6.法理学的功用
7.法律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核心问题与发展趋势
8.法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核心问题与发展趋势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法律史学
一、考试性质
《法律史学》是法律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在测评考生关于法律史学各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考察其对本专业重要问题的敏感度,及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准确选择在学术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培养前途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律史学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中外法律史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基本知识思考、分析学术问题的能力,检验其知性理解能力与学术发展的可期待性。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1.法治的历史与现实。
2.宪政的历史与现实。
3.儒家与中国法文化传统。
4.宗教信仰在法律文化史上的影响。
5.人权在传统中国法文化中的体现。
6.霍布斯与洛克自然法思想的异同。
7.黄宗羲的主要法律思想。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诉讼法学
一、考试性质
《刑事诉讼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是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并深刻体会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诉讼制度与诉讼程序的构造,并借此解释、论证观点,分析现象,辨明正误;掌握诉讼法条文及其司法解释,灵活运用法律原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分析、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法律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考试形式
1. 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刑事诉讼法学部分约占70%、民事诉讼法学部分约占3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刑事诉讼法学部分
(一)导论
1、刑事诉讼的特点、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与基本内容、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2、外国早期社会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形成、现代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与难点。
(二)基本范畴
1、刑事诉讼目的基本学说、刑事诉讼价值的一般理论。
2.刑事诉讼结构的理论学说、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3、刑事诉讼主体理论、刑事诉讼职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基本原则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涵义、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2、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立法动向。
(四)基本制度
1、刑事诉讼管辖制度和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
2、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趋势、刑事代理制度的内涵。
3、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与适用原则、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发展完善。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内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刑事诉讼法有关期间、送达、中止、终止的基本规定。
(五)证据制度
1、刑事证据的概念、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类型。
2、刑事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3、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以及刑事诉讼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的基本内容。
4、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基本内容和立法动向。
(六)审前程序
1、立案的概念、条件和程序。
2、侦查主体的范围、侦查行为的种类与程序规制、侦查监督的基本内容、我国侦查制度的立法完善。
3、刑事起诉的概念、刑事起诉的原则、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不起诉的种类与规制、提起自诉的条件、我国公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七)审判程序
1、刑事审判的内涵、刑事审判组织、刑事审判原则和刑事审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2、公诉案件一审程序的具体环节、自诉案件一审程序的特点、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和法庭审判特点。
3、刑事判决、裁定和决定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4、二审程序的内涵、提起二审程序的规范性要求、第二审案件的审判原则、审理方式及其完善。
5、死刑复核程序的内涵、基本流程、死刑复核程序的立法完善。
6.审判监督程序的内涵、提起主体、提起理由、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规范性要求、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完善。
(八)执行程序
1、执行的概念、特点和依据、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2、执行变更和执行监督的基本内容。
(九)特别程序
1、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基本内容。
2、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基本条件。
3、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
4、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则。
民事诉讼法学部分
(一)导论
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范畴
1、民事诉讼目的基本学说、民事诉讼价值的主要构成。
2、民事诉权的理论学说、民事诉权保护及对滥用诉权的规制。
3、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型、中国民事诉讼模式及其完善。
4、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既判力理论。
(三)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涵义、国际通行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2、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立法动向。
(四)基本制度
1、民事诉讼合议制度、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基本内容、管辖救济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3、家辅助人制度的价值阐释与立法完善。
4、民事诉讼法有关期间、送达、中止、终止的基本规定。
(五)主体
1、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
2、共同诉讼人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3、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基本内容。
4、第三人制度的基本内容
(六)证据制度
1、民事证据的概念、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类型。
2、民事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3、民事证明责任的内涵以及民事诉讼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的基本内容。
4、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基本内容和立法动向。
(七)准备程序
1、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的涵义与意义。
2、我国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的完善。
(八)审判程序
1、民事审判的内涵、民事审判组织、民事审判原则和民事审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事案件一审程序的具体环节、起诉条件的设定与立案制度的改革。
3、简易程序的基本法理 、程序目标及价值选择。
4、二审程序的内涵、提起二审程序的规范性要求、第二审案件的审判原则、审理方式及其完善。
5、小额诉讼程序的理解与适用。
6.审判监督程序的内涵、提起主体、提起理由、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规范性要求、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完善。
7、我国民事再审事由的立法现状与合理化设置。
(九)执行程序
1、执行的概念、特点和依据、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2、执行变更和执行监督的基本内容。
3、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十)非讼程序
1、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程序。
2、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程序。
3、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程序。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行政法学
一、考试性质
行政法是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学术型)入学复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法学硕士(学术型)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行政法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实务与行政法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四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行政法学基本原理、行政法实务、中国行政法具体制度等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对行政法基本理论与行政法具体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用行政法基本理论与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行政法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4、跟踪关注:及时了解、掌握行政法理论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和中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试卷结构
行政法学基础知识与原理考核的比例约为40%;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考核的比例为约40%;
行政法实务考核的比例约为20%。
分值结构: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一)行政法基础知识与原理
1、行政法学基本概念、行政法的渊源
2、行政法基本原则
3、行政主体
4、行政行为
5、行政救济
6、行政程序法制
(二)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1、行政处罚
2、行政强制
3、行政许可
4、行政指导、行政合同
5、行政复议
6、行政赔偿
(三)行政法实务
1、行政执法实务
2、行政复议实务
3、行政赔偿实务
4、行政诉讼实务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刑法学
一、考试性质
刑法学是中国海洋大学刑法学专业硕士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刑法学基础理论、中国刑法以及刑法实务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考查目标为:
1、熟悉记忆: 对刑法学基础理论与刑法原则、制度、规范的要点之记忆。
2、分析判断: 运用刑法学基础理论与刑法原则、制度、规范,分析、评判某一具体刑事案例的能力。
3、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刑法学基础理论、刑法原则、制度、规范综合分析、研究刑法课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一)刑法的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刑事管辖权原则。
5、刑事管辖权与国际犯罪。
(二)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
1、犯罪概念。
2、犯罪构成。
3、犯罪构成理论。
4、犯罪构成理论流派。
5、刑事管辖权与国际犯罪。
(三)犯罪形态
1、犯罪形态概念。
2、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3、共同犯罪。
4、罪数形态。
5、一罪类型。
(四)刑罚总论
1、刑罚概念。
2、刑罚体系。
3、量刑规则。
4、刑罚裁量制度。
(五)刑罚执行制度
1、刑罚执行概念。
2、缓刑。
3、减刑。
4、假释。
(六)罪刑规范
1、罪名。
2、罪状。
3、法定刑。
4、法条竞合。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民法学
一、考试性质
《民法学》是民商法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法学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民法学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学术潜质,具体考察考生对民法学基础理论、民事法律制度以及民事法律实务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民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以及中国民事法律实务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 用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考生不得携带任何书籍和电子设备。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一)民法学总论
1、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民法的产生与发展;民法的渊源与适用范围。
2、民法的基本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
4、民事主体。
5、民事法律行为。
6、代理。
7、诉讼时效与期限。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物权法
1、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分类;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2、物权法的概念、性质与调整对象;物权法的功能与意义;物权法基本原则。
3、物权的变动。
4、物权的民法保护。
5、所有权制度。
6、用益物权。
7、担保物权。
8、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三)债权法
1、债的概念与特征、债的要素、债的分类;债的发生、履行、变更和消灭。
2、债的保全。
3、债的担保。
4、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四)侵权行为与民事责任
1、侵权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犯罪行为的区别。
2、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3、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4、共同侵权行为。
5、特殊侵权行为。
6、民事责任概念、功能与类型;民事责任的形式。
7、侵权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8、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一、考试性质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法学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础理论、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实务以及环境与资源管理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原理、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实务、中国环境与资源管理制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与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 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原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起源与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与特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历史发展。
2、环境保护的涵义
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主体与环境保护的义务。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及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内部结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边界及与其他法学学科的关系。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指导思想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从公害对策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方法的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法体系及其构成。
(二)中国环境与资源管理制度
1、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规划;环境保护区域规划和事务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关系。
2、环境预防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与环境法相关原则制度的关系;三同时制度。
3、环境规制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中的许可制度;环境监察制度;环境监测主体与中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限期治理、淘汰制度。
4、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税制发展,中国环境税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补贴制度;押金制度。
5、环境引导制度
环境行政契约、环境行政指导和环境行政奖励;促进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信息收集、处理、公开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环境教育制度。
6、环境救治制度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生态修复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
(三)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实务
1、环境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环境行政诉讼;环境刑事诉讼;环境公益诉讼。
2、污染防治法
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体系;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律实践;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法律实践。
3、资源保护法
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中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自然资源产权保护法律实践;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法律实践。
4、环境退化防治法
环境退化防治法及其出发点;中国环境退化防治法律体系;环境退化防治法律实践;环境退化区域综合防治体系实践。
5、生态保护法
生态保护法及其产生、发展;中国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生态保护法律实践。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国际法学
一、考试性质
《国际法学》是国际法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国际法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国际公法基础理论、基本原则与主要法律制度的掌握与运用,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学术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国际法基础理论、基本原则、法律制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对国际法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用国际法基本理论与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案例。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考生不得携带任何书籍和电子设备。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1、国际法导论
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实践。
3、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法主体的要件;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国家豁免;承认与继承;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联合国体系、区域性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4、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标准及其实施机制。
5、国家领土
国家领土的界定;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领土主权及限制;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分析。
6、国际海洋法
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概念;基线、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制度;国际海洋争端的解决机制。
7、空间法
空气空间法与外层空间法。
8、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外交特权与豁免;领事关系法。
9、条约法
条约的缔结、生效;条约的解释和修订;条约的无效、终止和暂停施行。
10、国家责任法
国家责任的界定;国家责任的形式;国家责任的成立与承担;国家环境责任等新问题。
11、国际争端的解决
国际争端解决的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经济法学
一、考试性质
《经济法学》是经济法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科学测评考生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和规范制度知识的储备及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制度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遴选在学术研究和法律实务方面均有较好潜力的考生。
命题旨在以下两个层次测试考生对经济法各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知识储备:测评考生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包含的主要部门法制度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理论(主要是经济学原理和政治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学术潜力: 测评考生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及原创力。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及简答30%,论述题及案例分析70%。
四、考试内容
1、经济法基础理论
经济法的传统理论;经济法涉及的主要经济学原理、概念;经济法涉及的主要政治学原理、概念
2、企业法
企业形式;经营行为监管;公司治理
3、金融法
资本市场监管;银行法
4、财税法
财政法;税法
5、竞争法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6、公法合同制度
招投标法;政府采购合同;政府特许经营合同
7、消费者保护制度
消费者保护法;广告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比较政治制度
一、考试性质
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研究生入学复试的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了解并掌握世界上主要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积累有关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把握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梳理中国主要政治制度的历史沿革状况,把握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能够辩证地分析其利弊得失,从而为今天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40%;论述和分析60%。
四、考试内容
主要国家宪政制度:宪政制度的基本原理;宪法与宪政;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其他制度;英国宪政制度;美国宪政制度;法国宪政制度;德国宪政制度;俄罗斯宪政制度;瑞士宪政制度;日本宪政制度;印度宪政制度。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国际关系史
一、考试性质
国际关系史是政治学专业国际政治研究生入学复试的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主要考查对国际关系历史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综合分析论述题100%。
四、考试内容
包括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冷战的原因及其影响、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历史、中外关系史等。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当代国际关系
一、考试性质
当代国际关系是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环节的考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依据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当代国际关系史的总体把握,以及考察考生对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本考试旨在通过对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国际关系核心概念和国际关系相关议题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当代国际关系主要事件的内容;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分析判断:分析现代国际关系问题的根源;理解现代国际关系新问题的发生与进展。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走势做出判断。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走势做出判断。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综合分析论述题100%。
四、考试内容
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冷战的形成、扩展与变迁;美国全球战略及其对外关系;苏联(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欧盟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员的对外关系;日本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国际组织与当代国际关系;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西方行政学说史
一、考试性质
西方行政学说史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西方行政学说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素质,具体考察考生对西方行政管理学说史的发展规律、演变进程、不同时期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著作、主要理论及其特点的掌握,能够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并具备运用前人的行政学理论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理论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西方行政学说史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概念题20-30%,简答30-40%,论述题、案例分析题20-30%。
四、考试内容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的与发展历程
(二)提出与创立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正统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史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四)批评与转变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麦格雷戈的公共人事管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五)应用与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德罗尔的政策科学思想、彼得的《彼得原理》、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六)挑战与创新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七)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罗茨的政策网络理论、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理论。
(八)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
一、考试性质
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要求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有关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三个层次进行考察,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一)基础掌握
要求学生准确识记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分析判断
用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三)综合运用
能够运用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考试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50分;教育经济学考核的比例为50%,分值为50分。
四、考试内容
(一)高等教育学
1、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
科学方法论与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2、专业
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专业的构成要素;专业结构。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概念和特征;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4、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人、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分类和表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5、高等教育原则
高等教育原则的界定;高等教育原则、依据及其体系。
6、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
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7、教学论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与评估;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8、科研论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和任务;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方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和原则。
9、教师论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个体素养和整体素质;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建设原则体系。
(二)教育经济学
1、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教育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
3、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4、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概述;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
5、教育供给与需求
教育与劳动力供求;教育供求;教育供求矛盾及其调节。
6、教育与就业
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7、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教育投资主体的行为分析;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
8、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济学领域效率与教育学领域效率的基本含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及其制度根源;提高我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
9、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概念及其分类、核算、控制。
10、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及其计量;教育成本收益的测量与分析。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社会保险学
一、考试性质
社会保险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社会保障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社会保险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社会保险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国社会保险实务与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掌握与运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保险的相关问题,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社会保险学原理、中国社会保险实务、中国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一)熟悉记忆
对社会保险的起源、发展,社会保险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二)分析判断
理解社会保险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社会保险学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管理等基本知识,能用社会保险基本理论与管理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三)综合运用
掌握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的基本内涵,把握我国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发展方向,能运用所学的社会保险理论和管理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生不得携带具有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结构
社会保险学原理考核的比例为40%;
中国社会保险实务考核的比例为40%;
中国社会保险征管制度考核的比例为20%。
四、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
1、效率与公平
2、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险体系
(二)社会保险的功能与内涵
1、现代社会的经济保障问题
2、社会保险的基本规定性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4、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三)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
1、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保险的改革
3、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保险制度的新调整
(四)社会保险运行机制
1、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与给付结构
2、社会保险的财务机制
3、社会保险管理
(五)社会保险基金与基金管理
1、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特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条件与平衡条件
2、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内涵、意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比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途径
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投资运营的基本原则、结构和方向
(六)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模式
2、养老保险给付结构及其要素
3、养老保险精算的途径与方法
4、养老保险与退休制度
(七)养老金计划
1、养老金计划概念辨析与定位、养老金计划的类型与运作方式
2、养老金计划的保障范围、养老金计划的享有权和个人选择问题
3、政府对养老金计划的监管
4、政府对养老金计划的监管
(八)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绩效的基本评价
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九)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的概念和原理
2、医疗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3、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十)生育保险制度
1、生育保险概述
2、生育保险基金筹集与管理
3、生育保险待遇
4、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现状和改革
(十一)失业保险制度
1、现代经济中的失业风险及其处置
2、失业风险制度的内容
3、就业保障体系
4、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十二)工伤保险制度
1、工伤保险概述
2、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我国工伤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的主要内容
5、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6、工伤预防
7、工伤职业康复
(十三)社会保险的经济影响
1、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
2、社会保险的经济效应
(十四)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的内容、社会救助的特征
2、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3、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社会福利的特征
4、社会福利的资金筹措机制、社会福利的资金流向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土地行政学
一、考试性质
土地行政学是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中国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对土地行政历史沿革、土地行政理论和制度建设、土地行政对象、土地行政政策和法规、土地行政机构、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土地行政概况等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概念题20-30%,简答30-40%,论述题、案例分析题20-30%。
四、考试内容
(一)土地行政学总论
土地行政的基本概念;土地行政的内容与功能;土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二)土地行政历史沿革
封建社会以前的土地行政;民国时期的土地行政;建国以后的新中国土地行政。
(三)土地行政理论基础
土地行政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理论基础;法学理论基础。
(四)土地行政制度基础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
(五)土地行政对象
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六)土地行政法律
土地行政法律理论基础;土地行政法律的渊源与发展;土地行政法律的基本内容。
(七)土地行政政策
土地行政政策;土地政策;住房政策。
(八)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发展趋势。
(九)港、澳、台地区土地行政
港、澳、台地区土地行政的历史沿革;土地行政机构;土地行政政务
(十)国外土地行政
英国的土地行政;日本的土地行政;新加坡的土地行政。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应用社会学
一、考试性质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应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就特性而言,应用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的原理、原则、观点及方法运用于对具体社会现象的研究,从而获得对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应用社会学由来、特征、研究领域以及应用社会学在当地的发展情况,要熟悉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熟悉各主要分支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掌握各主要分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和相关理论的理论渊源。
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应用社会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二是应用社会学与分支社会学、三是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应用社会学》与环境社会学、海洋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强调通过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开展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二、考试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目的是检验应试者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应用社会学》的水平。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分支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并能将之应用到对中国具体社会问题的分析中。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20分
2、简答题,40分
3、论述题,4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编 应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应用社会学概述
第一章 应用社会学概述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应用社会学的学科由来与发展概况,掌握芝加哥学派对应用社会学的贡献。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应用社会学的概念与特点;(2)芝加哥学派对应用社会学的贡献。
理解:(1)涂尔干对应用社会学的贡献;(2)应用社会学的学科由来及其发展。
运用:中国应用社会学的发展情况(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
第二章 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社会研究的要素与步骤,掌握主要的社会研究方法类型,能够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理解社会研究中的伦理价值。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实地研究的优缺点;(2)抽样调查的优越性;(3)焦点访谈法的特点;(4)观察法的主要类型;(5)列联表的含义;(5)扎根研究方法的技术与步骤。
理解:(1)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2)扎根理论的起源与理论视角。
运用:(1)抽样的基本方法;(2)深度访谈法的类型与技术;(3)口述史方法的起源、特点以及操作过程。
第三章 项目社会评估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评估研究的发展简史,掌握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类型。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项目评估的基本内涵;(2)评估研究的基本类型。
理解:(1)什么是社会项目?(2)项目评估与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的异同。
运用:(1)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设计。
第四章 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社会态度的形成及其改变,掌握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另外,要求熟悉并掌握测量社会态度时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理解:(1)研究社会态度的意义;(2)测量社会态度的主要方法。
运用:(1)能够设计一份30个测量项目的社会态度调查问卷,并撰写设计思路。
第二编 应用社会学与分支社会学
第五章 人类学方法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在科际整合的时代,社会学的应用研究需要借鉴并吸收人类学的方法。本章要求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特色,理解中国学术研究环境中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并掌握人类学方法论原则。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人类学方法论的原则;(2)文化相对论的含义;(3)本土方法论的含义。
理解:(1)中国人类学的特色及其学术渊源;(2)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3)我国海洋社会学与海洋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比较。
第六章 环境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20世纪60年代末特别是70年代以来,环境社会学率先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当前,中国环境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理解环境社会学产生与发展概况,掌握环境保护的主要社会学观点。同时,要求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或理论视角阐述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研究领域:1)政府、企业和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反应;2)人类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灾难的反应;3)环境问题社会影响评估;4)能源及其他资源短缺的社会影响;5)社会不平等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6)公众意识、环境主义和环境运动;7)环境问题及政策的国家比较;8)对公众环境态度变化的调查;9)与环境相关的大规模社会变迁;10)人口增长、贫富差距与环境的关系。
理解:(1)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各种范式,人类例外范式(HEP)与新环境范式(NEP),建构主义范式等。(2)环境社会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阶段;(3)当代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主要表现。(4)理解当前的环保组织及其社会功能。
运用: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或理论视角阐述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含义、基本特征,熟悉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和主要研究方法。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八章 人口研究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熟悉并理解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理解: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社会因素。
运用:举例说明我国农村人口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社会原因。
第九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家庭的含义及其功能,熟悉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家庭的含义。
理解:“现代家庭”与“当代家庭”概念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结合社会实际,对独身子女政策展开有条理的阐述。
第十章 民族研究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熟悉并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解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和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述。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民族的含义。
理解:(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
运用:从社会运行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十一章 性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性社会学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物本能。本章要求熟悉性社会学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理解并掌握性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方法。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性社会学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
理解:性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运用:依据媒体报道过的一例性侵案件,设计出针对受害者的救助方案。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以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掌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际关系理论。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人际关系的概念
理解:(1)差序格局理论;(2)黄光国关于“人情与面子”研究的观点
运用: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实际感受,阐述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第十三章 组织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传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泰罗制和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理解韦伯的科层制和霍桑试验的内涵,要求理解并能评估中国社会的“单位制”。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单位制的含义。
理解:(1)韦伯的科层制;(2)单位与一般组织的区别。
运用:对中国社会的“单位制”展开阐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十四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理解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学思想,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涉及同心圆假设和扇形理论)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城市化;(2)推拉模式;(3)同心圆假设。
理解: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学思想。
运用:正确分析户籍制度对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十五章 现代化理论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以及二元社会结构特征。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2)全球化的特点;(3)迟发展效应
理解:(1)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2)中国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
运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十六章 犯罪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犯罪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熟悉犯罪社会学的理论流派,掌握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犯罪社会学的含义;
理解:(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意义;(2)有关犯罪问题的冲突论;
应用:正确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
第十七章 医学社会学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医学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其中要理解医学社会学学科形成的社会条件,掌握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流行病学对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医学社会学的含义。
理解:(1)医学社会学学科形成的社会条件;(2)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重点是冲突论)。
运用:社会流行病学对医学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第三编 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社会工作的含义。
理解:(1)“助人自助”;(2)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民政工作的关系。
应用:以残疾人康复治疗为例,论述如何介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第十九章 社会保障及其应用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熟悉并理解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掌握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2、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熟记:(1)社会保障的含义;(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理解:(1)社会保障的理论体系;(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应用: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法学基础理论
一、考试性质
《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课程之一。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基础理论及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思考深度。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对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的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 用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来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
3、综合运用: 运用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定来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名词30-40%,简答30-40%,论述及/或案例分析30-40%。
四、考试内容
1、法理学(约30%)
(1)法的定义、特征与本质
(2)法的形式、法的效力以及法的分类
(3)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4)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5)法律关系
(6)法律行为与法律责任
(7)法的制定、实施与法律监督
(8)法律方法与法律程序
(9)法的起源与发展
(10)法的价值与作用
(11)法治与法治国家
(12)法制现代化与法律全球化
(13)法律文化的类型与传统
(14)法律意识
(15)法与经济、政治、道德、科学技术
(16)法律职业的内涵与法律职业能力
2、民法学(约35%)
民法总论部分包括:
(1)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适用范围。
(2)民法的基本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
(4)民事主体。
(5)民事法律行为。
(6)代理。
(7)诉讼时效与期限。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物权法部分包括:
(1)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分类;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2)物权法的概念、性质与调整对象;物权法的功能与意义;物权法基本原则。
(3)物权的变动。
(4)物权的民法保护。
(5)所有权制度。
(6)用益物权。
(7)担保物权。
(8)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债权法部分包括:
(1)债的概念与特征、债的要素、债的分类;债的发生、履行、变更和消灭。
(2)债的保全。
(3)债的担保。
(4)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侵权行为与民事责任部分包括:
(1)侵权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犯罪行为的区别。
(2)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3)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4)共同侵权行为。
(5)特殊侵权行为。
(6)民事责任概念、功能与类型;民事责任的形式。
(7)侵权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8)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刑法学(约35%)
刑法学基本理论部分包括:
(1)刑法学的基本范畴
准确把握下列刑法学的基本范畴,了解它们在刑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①社会危害性;②故意;③过失;④罪行法定原则;⑤犯罪;⑥刑罚。
(2)刑法上的犯罪构成
准确把握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了解两者在刑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3)刑法上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
了解两者在刑法典、刑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4)犯罪构成理论通说
掌握犯罪构成理论通说的下列诸要点要素,了解其在犯罪论通说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认识错误;正当行为。
(5)当代犯罪构成理论流派
当代犯罪构成理论主要流派的理论体系的要点要素,重在考查理论思辨能力。
(6)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理论的要点及其在犯罪论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主要涉及: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重点是一罪形态)。
中国刑法上的重要规范、法律制度部分包括:
(1)刑法的适用范围
中国刑法的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2)刑事管辖权
中国刑法对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刑罚裁量制度
(5)刑罚执行制度
且了解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最新发展。
刑事审判实务部分包括(刑事实体法适用):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诸罪名之构成特征及罪刑关系
(2)危害公共安全罪诸罪名之构成特征及罪刑关系
(3)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诸罪名之构成特征及罪刑关系
(4)贪污贿赂罪诸罪名之构成特征及罪刑关系
(5)刑罚裁量诸制度的正确适用:① 累犯制度;② 自首制度;③ 立功制度;④ 缓刑制度;⑤ 数罪并罚规则。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