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彩网:我校首次启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受到广大在职考生的热议和关注。为了更好的指导广大考生报考,现针对我校15个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做简单介绍。
01中国书画艺术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陈平教授。导师组由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各专业教授组成。致力于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导师的合力培养在中国书画方面融会贯通的人才。课程设置上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融通性,设有专业基础,书法,篆刻,诗词,史论,临摹、写生、创作研究等课程。该方向研究生在导师团队培养和训练下,逐渐由指导性学习转向自觉性研究,完善创作语言,成为能在中国书画传统上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有用人才。
02主题创作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马璐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纯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跨学科的、融合性的研究方向。其导师组成员由造型学院下属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壁画系和基础部的硕博士导师组成,提供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的专业教学,使之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中得以融合,以利于艺术思维的开拓和创造。教学的重点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辅之以技术保障,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在创造中发现自己的主题。题材只有在优秀的艺术表现中才能显现出深刻的主题。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有主题的,关键在于主题的深度。用艺术的手段挖掘主题的深度决定了学术地位的高度。让艺术自身成为主题,是本研究方向的作用和意义。培养综合性的艺术创作人才,或吸收了其它专业思维的单一专业人才。目的是促进用艺术的角度对社会及自然、宇宙的认识,让艺术变得重要。
03理查•迪肯国际现当代雕塑创作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吕品昌教授。为打造雕塑学科的顶尖教学平台,在前期与相关国际大师级艺术家的接触和沟通的基础上,中国足彩网:我校拟招收“理查•迪肯国际现当代雕塑创作研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当代国际著名雕塑家理查•迪肯领衔,五位国际上不同国籍的著名雕塑家、教育家和五位央美雕塑系知名教授共同承担研究生课程。目的是打造雕塑学科制高点,建立起高端的服务于全国雕塑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平台。招生对象拟面向全国美术学院及相关院校及地方雕塑团体的教师和领军人物。任课教师:(国际教师)Richard Deacon(英国)、James Carl(加拿大) 、Henk Visch(荷兰) 、Jon Isherwood(美国)、尚晓风(澳大利亚)、(中国教师)隋建国、吕品昌、展望、于凡、张伟。
04绘画与社会空间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唐晖教授。绘画是美学方法,社会空间是知识工具,绘画与社会空间研究是将现实经验和现象加以分类并表达的手段。
本专业研究绘画历史进程和趋势,以及绘画如何切入物质、精神和社会空间的途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于实践、表征和再现性等三种模式。对应于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质塑造实践过程,知识生产及其回溯重建。
壁画是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创作形式,相对于架上绘画,壁画具有更为凸显的社会空间属性。其创作方式带有强烈的空间生产的意图和目的,从而给社会空间带来精神重组和创造的可能性。绘画与社会空间研究专业课程设置致力于通过理论和实践、精神和社会领域的空间研究,探索从精神空间到物质空间的实践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创作乃至其他艺术活动中。籍此着力培养有深厚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具备优秀综合实践能力的艺术工作者。
我们将组成由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为基础班底的导师组,同时也将邀请绘画专业、壁画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哲学思想领域的学者组织完成教学任务。
05传统艺术保护与修复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王颖生教授。旨在培养具备现代文物保护伦理的中国传统壁画修复与创作人才,以弥补目前国内修复行业人才短缺、修复学科建制空白的现状,推动中国传统壁画修复和保护专业的进一步资源整合与优化,逐步与国际行业标准相接轨,从而开创新的专业增长点。
通过对修复历史和理论的学习,了解中西方修复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各历史时期的具体问题和其历史局限,立足于中国传统壁画的本土性,从而建立起壁画修复理论的历史性认识,在现代文物保护科学理论体系框架之下,确立科学的修复原则。综合各学科领域及跨学科的修复成果和力量,通过壁画修复实践和修复仪器设备操作训练,建立跨越传统与现代的修复技能。
06造型基础与当代语境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张路江教授。通过对物象结构、形体、空间及色彩规律的培养,达到形、色、空间三者有造型本体语言品质的结合。艺术创作即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艺术创新即是在继承优秀传统中,完成当代语境的转换。
07科技艺术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邱志杰教授。科技艺术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和深度的研究能力,能够打通科技与人文艺术之间的隔阂,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创造能力的艺术工作者。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执行,致力于使学习者熟知当代科技最前沿的进展和趋势,能够应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自由的艺术表达和社会所需的文化活动的创作。同时能够深刻地理解人文艺术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具有反思能力,能将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用于渗透和指导前沿技术的运用,确保对新技术的人性化和负责任的使用。探索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验方法及其成果与艺术创造思维的融合,重建学科分化之前的通才传统。
本专业所指的科技,包括但不止限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新视频音频等图像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自动化等领域。此处的科技艺术大于并包含了媒体艺术、互动艺术、数据艺术、生物艺术、生态与环境艺术、新材料艺术等领域。
该专业由多学科背景的教授组成强大的导师组。并与国际科技艺术研究机构和院校、科研机构、前沿产业建立合作机制。致力于培养学习者较强的课题设置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创造力和胸怀。从而确保毕业生能够应对社会需求,从事科技类艺术作品创作、科技类公共艺术活动的创作、策划与组织、科技艺术教育的研究与教学的任务,并以有影响的艺术实践推动技术创新的新步伐与路径。
08艺术鉴定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尹吉男教授。艺术鉴定一直是个难题,有限的知识和艺术品标型构成了自学者的学习瓶颈。要解决局部经验与整体经验、一般鉴定方法和特殊鉴定方法、艺术品的具体知识和综合文史知识的多重关系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鉴定问题。需要学院专家、博物馆专家与市场专家的相互配合的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解决艺术品鉴定的基础和深化问题,用研究的方式打通各个节点是该研究方向的特色。
09艺术收藏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李军教授。汇聚国内外著名艺术史家、美学专家、文物专家、博物馆馆长与策展人,组成超豪华导师组。秉承“从研究到应用,从学术到艺术”的文化遗产理念,依据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收藏,从收藏哲学、文物美学、海外中国文物研究、藏品研究、藏家研究、藏品价值评估和展览策划,全方位研究艺术收藏,锤炼收藏艺术。秉承“从研究到应用,从学术到艺术”的理念,依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文化遗产和人文学科的强大实力,借助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著名学者、策展人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旨在为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和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广阔视野,兼具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深厚知识,以及精微鉴赏能力和策展实力、理论结合实践的文物专业人才和策展人。教学上重视学校基础学术训练与海内外博物馆收藏和策展实践的相结合。
10美术教育领导力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余丁教授。针对大学、中小学、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部门、社会美术教育培训部门有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开设;要求考生本科应具有造型艺术、设计或者艺术史论方面学历学位,并具有一定的美术教学工作经历。本研究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美术教师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开阔视野、跨学科研究能力、课程设计与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美术教育管理能力;力图培养中国美术教育不同层次的未来领导者和中坚力量。
11艺术金融、艺术产业与艺术管理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余丁教授。以艺术管理为核心,把艺术金融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纳入到研究方向,形成多学科跨界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项目。该方向将发挥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管理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其研究领域和课程不仅涉及传统的艺术机构管理,如美术馆博物馆管理、艺术品市场(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管理、策展与展览管理、基金会及非赢利艺术机构管理,还把经济、金融、管理、产业规划与发展、艺术产业内容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与策划、文化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课程融汇其中;这个可以被称为艺术管理领域MBA的项目,旨在培养懂艺术、通金融、晓管理,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艺术产业与艺术管理人才,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繁荣、服务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
12艺术与科技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宋协伟教授。设计与科技研究方向将在研究生层面培养新型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探索艺术与科技/科学融合中研发的新型艺术设计形式、创作方法、工具、材料、以及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创作跨科学与艺术边界的设计与艺术作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科技的推动下,研发高度容纳科技/科学的新型艺术与设计表现形式,形成对应“工业4.0”革命的设计理念,方法论,影响未来设计与艺术发展。
13影像与媒体研究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宋协伟教授。影像与媒体不仅是当代艺术语境中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它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数字内容的创作方式以及人们与这些内容交互的方式。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引入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探索,强调人文与科技的交叉与融合。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完成对新技术开发、新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探索。寻求以新的视觉艺术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掌握数字影像、声音、动画、编程等学科专业基础之上,该专业旨在培养媒体艺术家、影像艺术家、动画艺术家、声音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影视后期设计师、游戏设计师等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技术素养、能有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14乡村文化建设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吕品晶教授。致力于发展具备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人才。乡村文化建设课程注重乡村理念与设计修养,借鉴当代乡村新理论,把握传统乡村建设的专业精神。该专业由多学科背景的教授、学者和国内著名乡村建设实践者组成导师团队,努力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学科方向包括村落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再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提高乡村文化技艺营造能力。借鉴全球乡村建设经验,结合田野实践探索,吸收乡村建设理论与方法。合理利用整合规划资源,发展村落遗产保护与规划。吸收文明乡村建设要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不仅强化训练乡村建筑和规划设计,更加深对乡村政策、产业、文化传承等相关实践研究的理解,并强化其媒体展示能力,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深远人文关怀和创造能力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全面有效的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成为跨学科理念与方法的艺术实践。
15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
该研究方向导师组负责人为王中教授。我们提出艺术引导城市设计AUD新的综合理念(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格调,构建宜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培育当地的文化创新能力,营构文化自我“生长”氛围,公共艺术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培育着公众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也用多重手段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转型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急迫需求的跨领域学科。
公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它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的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还体现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复杂性。本研究方向的重点在于了解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背景,特别是城市发展及城市人群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力图通过广泛、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梳理当代公共艺术对城市空间艺术形态的介入范围及对城市形态影响的深度。并有能力通过对城市历史文脉、机遇、地域特点及不同城市的人居因素的分析研究,找到解决具体城市空间艺术形态的办法,打开公共艺术整体导入城市设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