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立,可以追朔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海洋物理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系与电子工程系,1994年组建技术科学学院, 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院训,“爱国荣校,和谐创新”的院风,“立德树人,博学育才”的教风和“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体现了全院师生员工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下设物理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海洋技术系和信息工程中心五个单位。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0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6名、教授39名、副教授5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4名,占专任教师的80%。先后有多位教授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或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以物理学为基础、以海洋技术为特色、以电子计算机为重点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探测技术(原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地学博士点和保密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理学和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还拥有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光电子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重点学科,设有山东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海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物理学、海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保密管理8个本科专业。海洋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分别与海信、海尔、惠普集团联合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软件工程方向的惠普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国家保密学院挂靠我院,是全国十所国家保密学院之一和唯一的涉海保密学院,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保密管理”专业。学院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学科体系构成了我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90%以上,考研率近40%,培养质量一直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与多层次合作办学成效显著。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及欧空局等国家及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学院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学院与法国南特大学开展“3+1+2”本硕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开展本科生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赴欧美和港澳台名校接受联合培养的机会,也为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搭建了平台。
●海洋技术 Marine Technology
本专业是国家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依托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山东省重点学科;现有海洋探测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地学博士点和地理学、声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探测与数字海洋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特设岗位。依靠学校强大的涉海学科门类齐全特色和综合大学优势,交叉融合了物理海洋学、物理学、地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为方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研究型复合应用人才”为导向,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备海洋科学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遥感和海洋信息等现代海洋探测技术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胜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技术研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保护、海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技术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包含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和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个人才培养模块。
(1)海洋声学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水下目标探测、水下导航和定位、水下通信、海洋环境遥测、海洋资源开发、水声工程及水下声传播理论研究等海洋声学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的能力。(2)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海洋环境光学探测、海洋激光探测、水下目标光学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光传输理论及应用、光学工程等海洋光学探测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工作的能力。(3)海洋遥感与GIS技术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海洋遥感反演与应用技术、海洋大气地理信息技术、虚拟海洋仿真技术和数字城市等海洋信息探测技术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海洋科学导论、声学基础、水声学原理、声学测量、海洋光学导论、光电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海洋遥感、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海洋应用、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值计算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系统、电子技术类课程、传感器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海军所属单位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探测与监测仪器及其它与声学、光学、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开发等工作。可在海洋探测技术、声学、水声工程、光学工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科学、信息与信号处理等方向继续深造。
电话:0532-66782309 E-mail:julin97@gmail.com
联系人:林巨副教授/系副主任
●物理学 Physics
本专业是全国唯一具有海洋特色的物理学专业。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伴随海大共同经历了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历史阶段。1958年山东大学内迁济南,原物理系留青教师组建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一方面从事基础物理教学,另一方面设立海洋物理专业,成为国内海洋物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物理学科和国家海洋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专业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作为母体催生并分化出多个专业,形成了目前海大信息学院的主体,自身演变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本专业以海洋物理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与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物理学知识和基本物理实验技能、能够在物理学与海洋科学等领域进一步从事研究及其相关工作的物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科学道德,诚实严谨,求真唯实;(2)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思想;(3)掌握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4)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5)熟悉海洋科学中的相关物理知识和方法。本专业核心课程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学实验1,物理学实验2,物理学实验3,物理学实验4。
专业特色课程有:海洋学2,流体力学,海洋光学基础,声学基础,海洋光学仪器实训,水声学原理。本专业既重视物理学本体和内核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上又具有显著的海洋特色。作为宽口径、厚基础型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许多不同专业的要求,广受国内外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欢迎,能享受到免试、免复试等研究生录取优惠待遇。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学、海洋物理学相关专业或其它基础性和应用性专业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咨询电话:0532-66781280E-mail: shenylmeteor@ouc.edu.cn,mingmoon78@126.com
联系人:沈月龙 副教授,王兆明 教授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本专业以海洋光学仪器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光电信息科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掌握光电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素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3)掌握光电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光学仪器、显示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专门技能与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4)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适应光电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需求。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技术,光信息处理,激光原理与技术,现代光学仪器,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海洋光学基础,光电显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光电基础实验,光电专业实验,光电信息综合实验。
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专业特色课程有:海洋学2,海洋光学基础,海洋光学仪器实训,现代光学仪器,光电显示技术,光度学与色度学。
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光电信息的获取、检测、传输和处理等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并具备从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系统维护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毕业生可从事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工程、光通信、光学仪器、显示与照明、光电控制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可从事光电系统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维护管理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从事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其他相关专业的相应工作。
本专业是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旨在培养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光学工程技术人才。
咨询电话: 0532-66781390E-mail: liying@ouc.edu.cn
联系人: 李颖 副教授/系副主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专业依托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平台,发挥学校的海洋特色和地域优势,致力于海洋传感与信息处理、海洋机器人技术、北斗导航与无线定位等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志性成果。
本专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宽口径专业,方向和定位侧重于“理工兼备、学以致用、突出特色”。 本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海洋观测、探测与监测为主要方向,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海洋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管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3)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海洋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本专业学生可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试点班,参加企业工程项目实训,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相关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参加中法“3+1+2”卓越工程师项目班(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选拔,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去向: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相关行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这些需求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契合度较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部队以及与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企业,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超过90%;每年约3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
咨询电话:18661867997E-mail: zhenghaiyong@gmail.com
联系人:郑冰教授/系主任、郑海永副教授
● 电子信息工程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本专业依托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平台,发挥学校的海洋特色和地域优势,致力于海洋传感与信息处理、海洋机器人技术、北斗导航与无线定位等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志性成果。
本专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宽口径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以电子信息工程和现代声信息技术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方向,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声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3)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声学系列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本专业学生可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试点班,参加企业工程项目实训,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相关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参加中法“3+1+2”卓越工程师项目班(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选拔,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去向:可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部队以及与电子信息、声学工程有关的企业,从事电子和声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及“声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超过90%;每年约3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
咨询电话:0532-66781223,15054278902
E-mail: renxmqd@ouc.edu.cn,robust2003@126.com
联系人: 任新敏副教授/系副主任、孙勇副教授
●通信工程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本专业依托智能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平台,发挥学校的海洋特色和地域优势,致力于海洋传感与信息处理、海洋机器人技术、北斗导航与无线定位等学科方向的建设,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志性成果。
本专业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宽口径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以通信工程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方向,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能够在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类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维护、运营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掌握现代通信工程中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3)具备一定的的实践、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理论及技术系列课程以及电子技能实训、工程项目实训等。
本专业学生可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试点班,参加企业工程项目实训,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相关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参加中法“3+1+2”卓越工程师项目班(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选拔,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去向:可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部队以及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部门、通信产品设计制造企业和通信服务行业,在通信网络、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系统设计、集成、制造、调测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超过90%;每年约3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
咨询电话: 0532-66782339,18661766035
E-mail: bhe@ouc.edu.cn ,hyang@ouc.edu.cn
联系人: 何波教授/系副主任,杨华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教育部海洋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信息探测与数字海洋技术”省重点高校实验室、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为学科支撑平台。
近年来,在研究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前沿技术的同时,面向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目标,重点围绕数字海洋信息获取、智能计算和标准集成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在海洋立体监测网络、海洋立体通信、水下视觉等数字海洋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国家级海洋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同时,面向国家家电产业基地建设等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了数字家庭智能计算、智能网关和嵌入式软件等新一代数字家庭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一支国家级智能家庭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
本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于2014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与法国南特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美国休斯顿-维多利亚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采取“2+2”、“3+2”或“4+1”等模式联合培养国际型人才。
本专业与惠普软件集团、IBM、NVIDIA教育支持中心、微软、青岛诺基亚-埃尔卡特-朗讯研发中心、海信集团、海尔集团、华为、东软载波、浪潮、鼎信等多家国内外著名软硬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优势专业共建、产业融合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
本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结合地方先进制造行业优势和智能家居服务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科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沟通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毕业生概述:到各类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部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近三年来,本专业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比例超过35%,就业企业包括惠普、阿里巴巴、百度、搜狐、网易、360、华为、爱立信、海尔、海信、东软、广联达、东软载波、鼎信等国内著名企业或上市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等。
咨询电话: 0532-66781241E-mail: xjl9898@ouc.edu.cn
联系人:徐建良 教授/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