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朱自清文学研究会成员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主要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等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收入散文集《背影》。
《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父亲送子乘火车背上读书的情景,特别描写父亲送行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父子为奔丧在徐州相见,描写家境变故,重点交代了父亲送行的缘由。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具体描写父亲当年去车站送行的情景。
3自然段,父亲原本请别人送行,后改变主意,亲自去送行,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4自然段,写送行时,父亲为儿子精心安顿,儿子对父亲“迂”的感受。
5自然段,描绘父亲翻越站台买桔子的背影。
第三部分:6自然段。与文章开始相呼应,通过回忆中父亲背影,抒发了作者对多年没有相见的父亲的思念。
《学习要点与难点》
掌握通过记叙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表现父子亲情的特点。
文章中间三个段落详细描写父亲送子的过程。父亲先是因为忙,嘱咐茶房送子,又不放心,亲自去送。在车站,照看行李,送子上车,拣定位子,用大衣铺座位,反复嘱咐等等细节,着力描写父亲两次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背影。其实儿子已经大了,但在父亲眼里。儿子还是小孩,总想为儿子安排得好些,为儿子多做些事情。如此牵肠挂肚,把父亲的对儿子的爱,体贴,表现得极其真挚,细腻。
作者以背影作为刻画的重心,角度独特,情意深切。
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对外貌,表情一字未提。与一般描写人物角度不同。
作者重点描写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并通过四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情感。1,描写父亲的形体衣着,说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以此来铺垫;2,着重描写父亲两次翻越站台时的动作,姿态,而站台的高度与父亲的体态形成了反差,此种铺垫衬托了父亲翻越站台之艰难,从而父亲爱子之情得到突出的体现。
重点掌握儿子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是侧面烘托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开始,作者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笑他迂,后面被父亲的行动感动得潸然泪下,既体现了作者的悔恨,反衬了对父亲的怀念,又从侧面烘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人物肖像,行动描写时的白描手法。
文章运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人物的外貌与行动。特别是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情景,对父亲体态,衣着,动作的描写,不用比喻,不事铅华,只是把眼前看到的情景实实在在写出来,自然朴实,读者于质朴中体会厚实的亲情。
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以背影微结构线索。共出现四次背影。第一次,点出本文中心,引起全文;第二,第三次,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事情,体现了父子情深;第四次,结尾,呼应开头。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1)这段话的作用,为文章笼罩一种悲凉气氛。
(2)用人生的失意与生离死别作为父子分别的铺垫,在背景上展示父子深情,使作品更具苍凉感,更显父子间的真情。
2,文章最后一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这段话表明旧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动荡不安和日益窘困的生活遭遇。
(2)述说父亲的颓唐,惦念儿孙,一方面为父亲深深感概,一方面更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孙们的爱。
结尾部分的描写与开始部分形成首尾照应。
《故都的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
《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
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与议论两种方法,具体描绘北平之秋的景象,还插入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议论,写中外不同的文人对秋的相似感触——秋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以南国秋色之淡,反衬北国秋色之浓。
《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记游散文。
文本围绕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说明自己要来北京就是为了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饱,尝透。文章结尾,又强调北京秋天的特点“色彩浓,回味永”,前后呼应。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是围绕中心来描写。
3,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主要描写北京之秋,却两次描写南国之秋。这是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之秋的“色彩浓,回味永”。通过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从反面来衬托北京之秋的特点。
《重点段落分析》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描写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景物,描写北国之秋用的是描写手法,描写南国之秋运用的是比喻,衬托;
作者推崇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因此主要描写皇城一间破屋,独处幽静,去品味北方秋天的味道。选取最能反眏北方秋天的典型物候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