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曝光了“康态胶囊”“康欣牌波尔特胶囊”两起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并将依法撤销其有效期内的广告批准文号。此前食药监总局刚刚发布《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单独列出“保健食品”,涵盖40家保健食品企业。
“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大,这次抽检更是对保健品行业领头企业的集中体检,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律顾问刘俊海教授说。
虚假广告、有害添加等乱象丛生
“虚假宣传是保健品行业的突出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养师季晓芬告诉记者,保健品在宣传上常常夸大功效,故意与药品混淆。
“有的保健品并未经过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就在市场上兜售,或者在宣传内容上大大超出了监管部门批准的内容。”季晓芬介绍,某保健品经药监部门批准的保健功能为“改善记忆、延缓衰老”,但在广告宣传中,却出现了“修复受损神经细胞,调节神经平衡,提高身体免疫力,打通血液微循环”等描述。
除了播放广告,一些保健品企业忽悠消费者可谓花样百出,他们主要针对辨别能力下降但仍有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群销售。“有些保健品不仅不保健还有害,保健品变成了‘毒品’。”季晓芬说。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消费者希望快速见效的心理,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保健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在男性保健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无序竞争、没有底线的企业是保健品行业的搅局者,若不清理出局将影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刘俊海说。
抓住领头羊加强监管力度
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表明行业监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简政放权不意味着监管缺位,面对行业乱象,更要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监管真空、监管套利。”刘俊海说。
此次发布的《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列出28大类共1452个企业,其中保健品企业40家。保健茶领域龙头碧生源、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等龙头企业均榜上有名。
“生产企业的态度,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生命。”季晓芬说,对于保健品这种较为特殊的商品,若生产企业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避过风头后换个包装再上市”的侥幸心理,不仅容易触犯食药监法律法规的底线,而且会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此次抽检就是要抓住领头羊,不放松对大企业的监管,以带动规范整个行业。”刘俊海说,“越是大企业越是应该带好头,要配合、协助抽查,不能躲躲闪闪、讳疾忌医。”
购买保健品认准“蓝帽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更讲究均衡营养。近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蛋糕持续扩大,2015年市场规模已增至4500亿元。国内外制药企业、食品企业都很看好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很重视中国保健品市场。
“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企业终将招惹麻烦,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按照诚信经商的原则研制、生产和推广的保健品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季晓芬说。
如何挑选保健品?季晓芬建议:注意区分保健品和药品,不能以保健品完全代替药品治疗疾病;认准“蓝帽子”,即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不能购买来历不明、生产厂商模糊甚至具有“三无”特征的保健品;要谨慎对待保健品的宣传功效,对于明显夸大其词、具有诱导购买性质的宣传描述,不可一味轻信,而应该征询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士建议。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