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5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张劲硕的一条微博引爆网络:“这是刚刚学生们离开动物博物馆的现场,满地垃圾,一片狼藉。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尽管进馆前我们说明了注意事项,但学校老师、家长也不教育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
这条微博发出后,短短一天时间,阅读量就已经超过百万,足以反映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程度,联想到当下成人世界里屡见不鲜的公众场合种种不文明行为,难免让人担忧。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注重孩子品行教育本是我国历来的传统,古人很注意“立身”“立德”教育,在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等看似生活小事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进餐,要注意是否坐得端正,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等。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这些做法为孩子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当然,时代在进步,对孩子教育我们虽然不必拘泥于过去的繁文缛节,但完全忽视显然也非明智之举,并且,忽视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当今,不少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智力开发就是识字、做算术题……于是,他们热衷于让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却很少想到教孩子怎样做人。显然,这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养成习惯的敏感期甚至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些。
对我们的学校教育而言,同样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说教,而是要落实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而言,生活处处皆教育,博物馆之所以变成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所,变成孩子们的游乐场和垃圾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引导不够、教育不力。
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整个社会。都说“说别人易,自己改变难”,看看我们当下的成人社会:飞机上一言不合就互殴,出外旅游乱刻乱画,公众场合喧嚣吵闹,更有甚者,国内某个知名真人秀节目,还竟然把“撕名牌的终极地点”选在博物馆里,公然在展馆里追跑打闹……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反面教材里耳濡目染,正面教育的效果想不打折扣都难。
[对策措施]
教育专家认为,博物馆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公众终生学习的课堂。多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老师得利用学科教学、晨会或班队会向学生讲解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把这些知识落到实处,不能只是讲讲,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通过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等方式,使理论知识见于实践。发现有不符合规范的也可及时纠正,加以整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要结合起来。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访谈等方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礼仪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家长不配合的话,就很可能出现“五加二等于零”现象。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