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中国是全球第一快递大国,2015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巨大的快递包裹投放量让“包裹上贴广告”的生意悄然兴起。不少人向记者反映收到过类似包裹,上面的广告涉及旅行社、网店、培训机构等。记者发现,中国法律法规上没有禁止这种商业行为。专家称,应加强对快递包裹上广告内容的审核,不得损害消费者的情感和经济利益。(7月7日中新社)
【标准表述】
“包裹广告”的特殊性在于,其所依托的并非是传统的信息媒体,而是一种功能性、实用性的包装容具。得益于电商平台的强势崛起、网络购物的迅速扩张,快递包裹投放量快速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而随着快递包裹越来越紧密地嵌入日常生活,其与生俱来的媒介价值也愈加凸显……从媒介效果测评来看,包裹广告的覆盖域、到达率、接触率等等指标,其实都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倘若仅仅从商业角度考量,快递包裹广告不失为一桩好生意。可是,如果从公众立场出发,他们或许未必能够接受小广告无孔不入地狂轰滥炸。
[问题影响]
首先,快递贴广告,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付了款,随即享有了邮件的所有权,对于物品里都包括什么内容,要不要接受这些内容,都享有权利,而快递公司擅自利用邮件,招揽买卖,收取广告费用,既没有取得物主的同意,又没有让消费者受益,于道义上有“揩油”之嫌,于常理上也侵犯了物主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其次,快递贴广告,给违规甚至诈骗犯罪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快递上贴广告,广告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就免不了出现不健康内容,甚至可能被诈骗份子利用,成为违法犯罪的传播手段。建议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和强化监管措施,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
最后,快递贴广告,免不了延误送达时间。尽管一些快递公司极力“拍胸脯”保证,贴广告不耽误时间,但不能否认,在整个快递寄送流程中增加一道粘贴广告的工序,多少会影响寄送速度。尤其是在物流高峰期,人手严重短缺时,快递久等不来,快递公司就更难以避免落下“不务正业”的口实。
[对策措施]
总结: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快递包裹广告,尽早拿出明确的管理标准来。现如今,作为快递行业的自发创造,“包裹广告”几乎存活于监管和法规的空白地带。其既不需要获得广告经营许可,也不具备完整的内容审核和风险管控机制,倘若长此以往,很可能引发诸多的负面后果。
二是快递公司,还是少钻这些“旁门左道”,好好的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去光明正大的扩大市场占有率。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