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型城镇 实现诗意栖居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促进“四化”合一发展,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因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实现“四化”合一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重要举措。实现新型城镇化,需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新型城镇化要“占天时”,就要协调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关系。我国城镇化建设急速发展的同时,各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诚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但二者并不等同,若是城镇的高楼林立伴随的是工业污染的肆无忌惮,那将无城镇化质量可言。因而,实现新型城镇化,要着力于非工业化的城镇化模式,各地区要着力推进传统工艺创新及产业化、开发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完善各项基础服务,大力发展如传统工艺创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旅游等非工业化产业,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要“得地利”,就要协调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先决条件是有发展用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严重威胁,但耕地面积却随着城镇化建设而不断减少。我们不愿看到一些盲目扩地、强行拆迁的现象频频发生,但若城镇化演变成新的圈地运动,将会带来耕地危机、诱发社会矛盾,对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构成巨大威胁。因而,确保粮食耕地安全,要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拓宽城市功能区的内涵,而不是粗暴地扩张领域、兼并农郊用地。
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和”,就要协调好“新市民”的身份转换。城镇化,从根本上讲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一些农民拥有了新身份,习惯了田间垄头生活方式,他们一时间难以转换意识、转变身份。农民进城后,或是囿于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是保留的乡村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城市节奏,更有甚者在精神及心理上产生失落与敌意。对此,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心理关爱及辅导帮助“新市民”完成身份及心理的全面转换。
英国人霍华德倡导建设田园城市,致力于推进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这正呼应着《十八大报告》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反思当前盲目扩张城市土地的功利性城镇化,协调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宜居、设施完备、产业发展、人民安康的全方位、高质量的城镇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践行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广大民众安享田园般诗意的栖居生活。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