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24日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知人”还是“自知”,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都是重要途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形成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化的集体记忆。若丧失这一记忆,就等于割断精神之根,遗落思想之魂,势必沦为一盘毫无力量的散沙。守护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宣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不仅是对先人文明财富的继承,对自身“本来”的铭记,更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做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根基。
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未中断,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这片沧桑而广袤的大地上代代积淀、浸润人心。上至庙堂之高,下及江湖之远,都推崇修齐治平、厚德载物;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蒙童,都懂得仁者爱人、礼者敬人。自强不息、正义和合、天下大同……这些传统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刻的智慧和魅力。然而,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将中国逼入近代的沉重大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被严重挫伤,甚至还有人试图格式化自己全盘拷贝别人的东西。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水无源流而不长,树无根生而不久,在精神文化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否则只能是自毁支柱,带来无限迷茫。
文化亦如阳光和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日中国,论经济指标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同时对礼节荣辱、精神富足的诉求日益高涨。作为人口多、体量大的世界大国,在全速前进中如何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作为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文明古国,在国际社会中如何进行鲜明的自我标识?从传统文化血脉中补充精神给养,把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上升到战略层面是必然选择。放眼世界,当代人类面临诸多难题,贫富差距扩大、物欲追求无度、个人主义膨胀、社会道德下滑、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无不严峻。破解这些通病,一大关键就是填充精神文化的空窗与塌方。对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启迪,无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以和为贵、讲信修睦”等等,都为造福人类、兼善天下提供着思维动能、贡献着东方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增强文化自信、延续传统血脉并不是要厚古薄今、闭目塞听,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罢黜百家那一套。充分认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才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最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让发展大潮中行色匆匆的中国人找到此心安处的价值情感坐标和精神思想家园,让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治理、国际交流最深厚、最强大的软实力。
不忘本来,开辟未来。人类文明的星空如此浩瀚璀璨,仰望星空,同时找准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北斗,就一定能把握好我们前行的航向,涵养出泱泱中国更加华美的精神气质。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