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女子裸体面对红军战士相互敬礼;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横店影视城17天“打死”鬼子10846人……基于历史的抗日剧,竟然被演绎得不但血腥而且魔幻。抗日剧可以这么拍吗?央视《新闻1+1》发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也是观众的疑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王卫平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中证实,总局对卫视黄金档播出的抗战剧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各卫视修改或停播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近日,一些卫视自觉地撤下了一些正在播出或即将播出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只是这自觉来得有点儿晚,背后可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被浪费。
“抗战神剧”并不是中国电视剧“战场”上第一位倒下的“烈士”。近年来,总有一些题材的电视剧因为发展得过于极致而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比如先后盛行的宫斗剧、谍战剧、警匪剧、家庭剧,观众们赐给这些电视剧一个统一的称呼——“神剧”。
这些“神剧”的成长过程都惊人地相似:一部市场上少见题材的剧目横空出世,收视大热备受追捧,捧红几个演员,带热一个类型,创作者们纷纷顿悟,赶紧上路。随后,同一题材便越来越多,为了求新求变,于是编剧越来越神经,故事越来越离奇,历史变形,人情变态。随之,引来热议,引来关注,更引来“紧箍咒”。
别看这些“神剧”都带着个“神”字,其实它们最缺的就是“神”。这个“神”,指的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有“神”没“神”,一部作品高下立判。比如同样是有“戏说”成分的反法西斯题材影视作品,今天的“神剧”违反物理定律,历史规律,情感逻辑,让观众感到的是天雷阵阵,而经典电影《虎口脱险》却在变形的幽默中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神剧”没“神”,是因为创作者“缺钙”,这“钙”不是化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支撑。电视剧提供的虽然是娱乐,但电视机前坐着几亿中国观众,一部电视剧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也会被几何级放大,其意义远远超过娱乐本身。但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的敬畏感。他们敢让八路军战士手撕鬼子,敢让“裸女敬礼”,敢让抗战女侠用古老的弓箭战胜现代的枪……套用网上的调侃之语,其想像力早已无法为人类所阻挡了。
问题:结合材料和社会实际,谈谈如何解决抗战神剧的乱象?
【解析】
1.要依托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和审查,完善优胜劣汰的良性电视剧市场调节机制,坚持宁缺毋滥,保证呈现给观众的作品都是精品。
2.要完善和明确电影电视剧的审查体制,广泛征求观众意见,理性看待公众选择,让这类“神剧”没有土壤,让真正好的作品能够搬上荧屏。
3.在渠道建设上下功夫,加强网络视频、数字电视频道等渠道建设,给国产电视剧更大的生存空间,拓宽电视剧播放渠道,给观众们足够多的选择空间。
4.媒体和相关投资方也应该正视自身,他律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而不是做快餐式的文化产品。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