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2015年7月,一篇四川大凉山小姑娘苦依五木写的作文传遍网络。这篇字字泣泪的作文,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被网民称作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最悲伤作文”呈现的,是大凉山地区普遍贫穷最冰冷的剖面。在精准扶贫被提上日程的当下,它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对个体救济的乏力,值得警醒。
【标准表述】
上世纪80年代凉山州各县陆续被列为贫困县以后,各级政府对凉山州的扶贫政策就一直在进行着。27年间,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等不断,也有不少政策倾斜。这些措施虽然缓解了当地贫困状况。但从“最悲伤作文”及凉山随处可见的贫困现象看,大凉山扶贫之路还很漫长。
大凉山扶贫多年,其山区贫穷局面却依旧不改,也被认为跟之前粗糙的扶贫模式有关:大水漫灌式扶贫下,扶贫未必能跟个体之需形成对接,相反被认为“肥了西昌,瘦了山区”。在此背景下,只有改变这种扶贫策略,实现“精准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帮助到最需要的人。
【具体措施】
一、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要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
二、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