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句朴实的话语,传递出扶贫开发方式的新理念。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庆阳为例,这里的贫困人口有60.15万人,贫困面26.2%。这么大的贫困面,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效果肯定不好,还是要有鉴别,有针对性,真扶贫、扶真贫。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谁身上、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在政策操作层面,应把握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三个环节。首先是摸清农村贫困人口底数,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劳动力逐个建档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其次是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最终要做到对扶贫对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使之到村到户到人。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具有风向标作用。而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摸清扶贫基数,挤干扶贫水分,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基础。庆阳的实践是,除确保中央和甘肃省里的重大任务、重点工作涉及资金外,将其他项目、资金、任务、责任下放到县,以县一级为实施核心。此外,结合全省开展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惠农贷款”,盘活用好各类扶贫资金,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扶贫扶到点上,服务做到实处,才能抓住人心。2013年,庆阳开始探索“参与式扶贫”,由群众自主选择扶贫和发展项目,希望唤醒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渴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我们着力避免“大呼隆”式的扶贫,对一般性政策效果不明显的贫困群体,进行排队分析,尤其是对无劳动能力、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和原帮扶政策未覆盖的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政策再聚焦、服务“吃小灶”。应当看到,扶贫是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必须是阳光扶贫,还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监督机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扶贫的“精准性”,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要通过机制调整,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从而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只有准确辨别扶贫对象、合理运用各种措施,才能实现扶贫的目标价值,让“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感受到中国足彩网改革发展的温度。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