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高三省质检考试成绩出来后,学校列出了一份“边缘生”名单,小洋(化名)名列其中。据说,老师会在课后对这些“边缘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备战高考。不过,小洋并不领情,昨天,她打进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认为学校的做法打击了考生的信心,加剧了考前焦虑紧张情绪。
【标准表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校学生的情况变得有些复杂。一些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或身体有疾病的孩子,容易成为学校里的“边缘群体”,产生极度自卑、自尊心极强、个性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被视为“怪人”。
一、个人自卑心理使然。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有“边缘生”被冷落、欺负,成了“怪人”的现象,但很多情况下是这些边缘生的自卑欺负了自己。对于自身境遇往往因为性格原因和自卑心理导致其缺乏沟通交流,心理被边缘化。
二、学校教育关怀缺失。学校教育“分数为王”,往往注重“育分”而忽略“育人”。以考试分数为主导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心理、道德等素质教育这些不能立竿见影、增加考评分数的项目基本被边缘化,人员配备、资质水平都跟不上现实需要,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边缘生’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教育关爱缺乏。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问题家庭。通过对问题学生背后情况调研分析显示,问题学生背后大多有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过分注重成绩、过度纵容、简单粗暴、非正常职业都成为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诱因。
【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师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教师的工资、奖金只与学生的分数挂钩,自然就难以促使教师从“育分”向“育人”转变观念。应当改变当前对教育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提高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培养的考核权重和重视程度,防止把学生当成赚分工具,让素质教育不再边缘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用关爱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边缘生”的主要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科学引导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不能靠单设某门课程解决,而应当把心理教育与课堂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所有教育平台结合起来,渗透到所有教育实践活动中,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化学实验课上,一次实验不成功,那就耐心指导学生反复去做,既是知识增长过程,又是一个挫折教育过程。
三、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全面成长。可以通过在高校开设全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进行培训,提前应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家长是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变事后处理为提前预防,主动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合作,共同提高教育学生的水平。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