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8月18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最新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北京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上升了5位,位列第69位,蝉联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宜居城市则被澳大利亚墨尔本摘得。
【标准表述】
[意义分析]
首先,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内,城市化率将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80%左右。提倡宜居观念,按宜居标准建设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区半径盲目扩大、人口拥挤、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宜居城市是绿色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造成大气、水体、土体污染和生态破坏。部分城市PM2.5过高,城区绿地、湿地减少,地下水、湖泊和河流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城市的绿色生态线受到冲击。
宜居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不论城市发展到多大,城市资源环境的质量和功能都应该保持,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才能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这要求城市必须减少和避免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重视生态损害的修复。绿色城市中,人们可以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感受到山清、水秀、地净、气清的自然之美。
再次,宜居城市给人们以舒适感。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城市的无序发展和资源环境破坏必然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和水质污染、休闲地减少、噪音增加,城市人群忙碌,压力和紧张感增加,人们健康受到影响。城市大了,而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却下降了,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初衷。宜居城市,给人们以普遍的舒适感。宜居城市,开发强度适当,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各类空间相互支持,组成生态共同体,人们就学、就医和工作方便,卫生条件较好,利于睡眠。
最后,宜居城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宜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会出现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劈山造地,围湖(海)造城,盲目扩大城市建筑容积率,挤占水域和绿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计入生产成本,这些行为和做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宜居度下降。城市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
[参考对策]
对此专家建议:
第一,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打造城市宜居环境。
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对未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统筹谋划。此外,要注重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强化单位、市民的生态意识,形成城市绿化人人有责、绿色城市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第二,合理规划绿地系统,优化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要注重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要注重绿地规划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必依,从法制上保证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和自然风景的保护。要注重绿地规划的实施性,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群众需求的原则来制定绿地项目建设的先后秩序和实施计划,保证每一届政府像愚公移山一样一届一届往下干。
第三,着力提升绿地总量,保障园林绿化发展空间。
要加快代征城市绿地的回收和建设,建立起市规委、建委、国土、园林等各部门的协同制度,确保征地单位履行责任;要加快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整体提升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居环境,为疏解城市中心区功能、城市人口转移、产业转移创造基础条件。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