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标准的“收视黑马”,播出期间,有4.3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而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则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1320.5万。
时事评论观点:
这样的成绩单,已然超过了很多明星综艺秀。于是乎,观众不免乐观地翘首以待:广泛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资源,千姿百态的文化节目必将纷至沓来。
然而,中传统文化节目的情形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不无顾虑地说:“许多主打诗词、汉语的同类型节目只办了一季就悄然无声了,正在播出的收视和处境也不容乐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其实也是在崇尚传统文化与满足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的夹缝中生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电视频道综艺节目如井喷式增长,以明星挂帅的节目遍地开花,在黄金档成了绝对主角。
诚然,在市场法则下,这样的现状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但从更为宏观广阔的视野看,则明显存在着隐忧。首先它助长了“偷懒思维”——依赖明星,迷信“舶来模式”,哪怕花再大的价钱也要复制海外成功节目,克隆的痕迹浓重。这种“偷懒思维”,是对原创的反动,一旦相沿成习,必会损害创新精神。
其次,它使得文化节目可能拓展的空间持续遭到打压。有媒体统计,明年将有200档新节目荧屏争霸,歌曲选秀、偶像选秀、明星真人秀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如《中华文明之美》《国学盛典》《唐诗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且大部分没有被列入重磅推出的周末档之列。
当然,仅通过呼吁“重视文化”并不能改变现状。与其呼吁,不如PK。广受欢迎的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节目包装匠心独运:舞台设计前卫,舞美基调亮丽,参赛队伍从名字上就显示着浓浓的中国风。比赛的过程则借鉴了猜词游戏以及“谁来比划谁来猜”等综艺节目中常用的娱乐手段。这就给了我们启示:一档文化节目,如果不能解决可看性的问题,就无法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要寓教于乐,完全可以吸纳综艺秀的精华部分。
其实,传统文化如何传播,电视制作者们一直在探讨和尝试。从《百家讲坛》开始,到后来的《成语英雄》《中国好诗词》《中国灯谜大会》等,节目的制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创新往往是逼出来的。希望这些文化节目成为排头兵,引导中国足彩网的好节目前赴后继,在与综艺秀的大胆PK中独树一帜。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资料‖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