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40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作任何记号。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然后离开。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停!请不要往下翻!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4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中每道题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某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政府保证从今年6月开始,停止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为此,中国官员还曾专程赴孟加拉国取经。孟加拉高级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阿拉克,拉赫曼博士说:“中国的优势在于,如果他们决定了做某事,他们就会去做。”世界环保组织也对此举表示欢迎。
对这段文字概述最恰当的是( )。
A.中国积极促进全球反塑料袋行动进程
B.孟加拉国塑料产业很发达
C.世界环保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限制塑料产业发展
D.英国全国已经不使用塑料袋了
2.2006年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后,许三多这个形象在国内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有评论指出他就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普遍具有的缺点和魅力的完美结合体。23岁的杭州大学生徐博是典型的三多迷,他说:“不光是我,我的祖父、父亲和我的同学,我们都喜欢看许三多。我都看了三遍,每次看都哭了又哭。”许三多这个形象之所以受欢迎,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都看过《士兵突击》
B.喜欢许三多的观众都是大学生
C.电视剧在中国有很大市场
D.许三多具有的很多特质打动了观众
3.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世界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很多,而能真正登顶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如果不到巅峰插上旗帜,哪怕离登顶只剩下十米不到的距离,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很多人都在攀登珠穆朗玛峰
B.成功是有明确标准的
C.大多数人都只能攀登到距离巅峰十米的位置
D.只有插上旗帜才能证明成功了
4.调查发现,超过80%的公众认为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其主要贡献最主要体现在“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也有73.1%的人对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表示强烈不满。有评论分析说,相对于国内的一些小企业来说,跨国公司污染环境的行为更加让人痛心疾首。对此,《人民日报》一署名文章呼吁: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跨国公司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监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
B.跨国公司在我国严重缺乏环保意识
C.我国大部分人不欢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D.我国公众对跨国公司心态矛盾
5.从所获得的最新数据看,2005至2006学年,有223543名美国学生在国外求学,他们仅占美国入学学生的1%,其中只有6000名学生选择留学中国。尽管69%的美国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但只有18%的学生知道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74%的人认为是英语),有50%的学生认为中国的人口仅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实际是四倍)。
这段文字主要想提醒我们( )。
A.中国的留学生比美国的留学生多
B.美国学生经常在网络上了解其他国家
C.有必要加强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
D.有必要多派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6.目前很多市面上的汽车,80%的材料使用了可再生物质。在时尚界中,也有了跟报废汽车结合的产物,瑞士两兄弟Markus和Daniel Freitag设计的FREITAG背包,就使用了集装箱卡车车厢涂焦油的防水布、汽车安全带以及报废自行车轮胎的内胎,这种充满创意的资源再利用也是一种为环境保护作贡献的途径。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现在已经全部用可再生物质生产汽车了
B.可再生材料及物质用途广泛
C.瑞士两兄弟Markus和Daniel Freitag设计的产品都是用报废材料制作的
D.时尚界使用的产品都很有创意
7.“社会赞许与不赞许”是我们看待青少年行为最常选择的视角。对于不赞许的行为,就容易进行负面描述。因此不听话就成了叛逆(而不叫有自主性),不爱学习就成了不用功及偷懒(而不叫非学业性向较高),自然,喜欢上网也就成了网络上瘾(而不叫高度热衷网络)。
这段话意在说明( )。
A.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好与坏”的二元判断标准进行
B.对青少年的评价多半是负面的
C.青少年大部分都不听话
D.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了社会现象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